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3年11月28日    字体:【】【】【


图为四院7416厂技术人员进行原材料智能生产线设备攻关调试。 魏佳瑞 摄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职工徐立平牵头负责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先进装药和整形技术获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该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大型固体发动机高安全、高效率、高精密装药整形。在生产任务量逐年攀升的形势下,该厂运用数智手段,促进科技创新,多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长效技术创新机制。

以数智赋能为出发点 打通改革创新脉络

7416厂党委将技术创新作为科研生产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工程,以型号需求为牵引,以数智赋能为驱动,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手段攻克解决科研生产过程的难题,推动一系列重点研究项目向更深维度研究应用。

“通过技术创新手段实现作业现场可视、可感,作业风险可知、可控,为一线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是效率所需亦是安全之向。”7416厂首席信息官张家富说。

今年,该厂统筹开展基于作业现场流程剖面的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新材料新设备设计开发与应用等10余项技术研究工作。

其中,产品精益高效总装生产系统通过各项验收,自动化装配、物料高密度仓储、智能物流输送和高精度测量等技术研发应用,实现了多型号产品混线智能高效自动化总装检测,有效确保了产品一致性,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产网络,助推产能、效益的跨越式增长。

“针对不同工况,创新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技术很重要。”超声波清理技术项目的负责人刘训伟介绍,“针对工装药浆清理难题,第二轮技术研究在规避相关安全隐患的同时,还利用智能化手段实现了溶剂回收再利用和设备自清理。”据了解,该项目已获集团公司钱学森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持。

以平台建设为突破点 打造科技创新环境

近年来,7416厂着力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平台建设,有效促进创新成果实现转化。

该厂固体推进剂重载混合装备工程化研制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突破了行业内大容量推进剂制造高效混合的技术瓶颈。

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该厂成功举办国防科技工业固体推进剂装药技术创新中心第十二届技术交流会,发挥平台交流合作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装药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该厂将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技术创新的“孵化器”,立足一线岗位、服务生产需要,通过资源整合、传承交流、合作共享等形式激发工作室创新活力,针对短线瓶颈问题,重视工序优化和技术改进,实现平均效率提升60%以上。

此外,科技创新氛围离不开全员创新文化“新生态”的形成。该厂建立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工作机制,突破了固体粉料使用前水相关检测处理技术等理论瓶颈,研发了成套关键性技术、装备,以创新创效比拼推动创新项目管理新模式,提升全员创新能力。

“工厂的一系列举措为自主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激发了大家创新创效的热情,也让每个人在自我发展的通道上找到了满意的方向。”该厂技术人员陈翘感慨地说。

以减员增效为立足点 带动技术创新步伐

通过长远布局谋划技术创新,7416厂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并逐步归核聚焦技术发展战略方向。

该厂成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统筹开展固体发动机生产及专用工艺技术创新、新材料和装备研发等工作。

“技术创新不能成为噱头,要回归到科研生产实际中去,要基于不同需求做好技术迭代升级,充分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减员增效和成本控制目标。”技术创新中心张光春说。近日,他所在团队自研的新型防热涂层成功通过风洞试验考核,充分验证了高工况环境下的适用性及防热要求,为该涂层推广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该厂自动喷涂数字化生产线正式实现产业化应用,通过实时管控系统将生产计划和资源表单结合,实现喷涂过程中安全、质量、产品、人员、物料、设备、工艺、能源等精益管理,通过AGV、线边库、立体库、喷涂设备间的协同作业,有效保障了各工位数据互联互通,形成“任务—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工艺流程电子化和生产数据自动采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了一线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不日新者必日退”,当前,7416厂正牢牢把握创新发展契机,一项项科研生产项目集中推进,技术创新力度持续“加码”,涵盖全要素全链条各生产环节的科技创新“高峰”逐步形成。

魏佳瑞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