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特色专题   →   宇航发射 →  正文
超越自己,成为更好的“长十一”——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优化升级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0年06月04日    字体:【】【】【

5月30日凌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传来了好消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的发射任务,迎来了2020年度长十一火箭宇航发射任务的“开门红”。

从2015年9月首飞成功,到2019年6月海上发射,再到今年首次奔赴西昌,已经连续9次取得圆满成功的航天科技集团长十一火箭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队伍在不断突破自我的尝试中验证技术、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满足卫星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3个首次,长十一火箭的新突破

自诞生之日起,长十一火箭便有“快响利箭”之美誉,此次任务相比以往的陆地发射,突出了3个首次,其中前两个新突破,进一步验证了长十一快速发射的能力。

第一,首次采用全新的高度集成、高度智能的信息化发射平台实施发射。该发射平台具备独立实施发射能力,进一步降低发射场保障要求;可灵活选择发射点,大幅增强陆地发射的轨道适应性,提高火箭飞行航落区的安全性;采用智能化测试系统,大幅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快速发射能力、轨道适应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继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陆上发射和山东海阳的海上发射之后,长十一火箭来到了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气候状态等自然环境都较之前有较大差异的新发射场。后续,长十一火箭还将在其他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持续增强海陆全域发射能力,火箭发射场适应性更强。

随着技术不断升级,长十一火箭凭借快速发射和机动发射的独门绝技,可以快速灵活地对应急事态做出响应,按任务需求将卫星快速送入轨道,还可以有计划地承担常规小卫星发射任务。

第三,首次采用2米直径整流罩。此举为卫星提供了更大的使用空间,更好满足多星发射需求,从而为卫星客户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高效的发射服务。本次发射的两颗卫星采用串联布局,首次在固体运载火箭上设计了内支撑结构,将整流罩隔离出“loft结构”,为卫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再赴大海,2020年有了新目标

截至目前,长十一火箭累计已实现连续9次成功、连续9次高精度入轨、连续9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9次零窗口准时发射,共将数十颗小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充分展示了火箭优异的高可靠性、任务适应性和多样化发射能力。

今年下半年,长十一火箭还将在陆地发射场和海上实施多次发射任务。

2019年6月,长十一首次海上发射成功,实现了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填补了我国海上发射空白,但这距离常态化、规模化、高可靠发射还有不小差距。

下半年计划实施的海上发射,是真正形成海上发射能力的关键。后续,海上发射将进一步提升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优化、固化技术流程和管理流程,提高整个发射系统对各种任务的适应性,真正形成简洁、高效的海上发射能力。

长十一甲,完善型谱研发新火箭

作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者,长十一火箭凭借实用的运载能力、通用的星箭接口和快捷的发射操作等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商业发射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

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全长20.8米,箭体直径2米,兼容2米和1.6米两款整流罩,重约58吨,能提供约120吨的起飞推力,其低轨能力达到700公斤,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00公斤,可满足80%以上小卫星的发射需求。

面对各类客户的多样化需要,长十一火箭团队根据现有型号的特点,将不断完善火箭型谱,合理形成运载能力的梯度,为火箭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奠定基础。

后续,火箭团队还将启动更大运载能力的长征十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研制,火箭整流罩直径3.35米,起飞推力200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5吨,这也意味着火箭将可以发射更重、更大体积的载荷,提高发射效率。

此外,它还将适应陆地发射和海上发射两种状态,突出经济性目标,对标1万美元/公斤进行研制。据了解,长十一甲火箭计划今年完成方案设计,转入工程研制阶段,2022年首飞。(林佳昕/文 朱博/摄)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