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创新   →   产学研动态 →  正文
航天科技六院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推动液体动力高质量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2年12月30日    字体:【】【】【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作为液体动力专业研究院,始终将追求液体动力技术进步、推动液体动力技术持续创新作为强院之本,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六院按照4个体系规划了未来3年18项建设任务,并细化到52项具体工作计划,推动国家和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规划落实落地。

小核心 大支撑

坚持以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重点、找准发力点。六院提出“小核心、大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了层次清晰、分工合理、有效协作的两层级管理体系,明确了组织机构,形成两级研发队伍清单。

“小核心”是指形成院级创新组织管控架构,发挥战略管控、体系设计、资源统筹、风险管控、领域推动、产业融合、重点推进的核心作用。

“大支撑”则指在所属单位以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及集团公司级、省部级、国家级创新平台为核心,以各专业室、事业部技术团队为支撑,以高校联建的研究中心为辅助,形成对四大主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大支撑。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六院在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迈上新台阶。

从“一张白纸”到造就创新平台

“缩小‘起跑线’上拉开的差距,一定要靠自主创新。”带着这样的信念,六院设计团队“奔跑”在创新研制的路上。

“我们通过聚类分析和神经网络,对积累的历史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到几个参数的相关性量化分析结果。”六院常温推进剂发动机设计团队,利用智能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借助AI神经网络算法,分析数据关联性,查找敏感参数,一天之内便整理完成了百余台次的数据样本。

在“一张白纸”上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六院充分发挥各平台在重大任务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注重产学研合作,发布实验室基金,吸引国内优势团队共同开展研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重复使用火箭推进联合创新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型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

用创新成果破解制造难题

制造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着发动机整体质量的可靠性。以六院西发公司为例,该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一件整流栅,生产流程从原先的19个缩短至3个,生产周期从20天缩短为2天,产品合格率也显著提升。

西发公司航天特种构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杨欢庆介绍,随着航天发动机设计性能的提升,宇航产品越发复杂精细,3D打印技术突破传统制造的技术局限,把图纸设想变为现实,能从技术层面带动航天液体动力智能制造升级换代。

航天特种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覆盖设计、材料、成形、后处理、检测评价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和能力体系,实现了3D打印技术在军工装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的示范引领。

目前,中心已实现高速旋转件、复杂壳体等20余类结构共500多种复杂精密构件的增材制造工艺替代,应用于50多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开创了航天液体动力整体集成制造的先例,支撑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提升。

从“试验场”走向“大市场”

让科技成果更好驱动和服务经济发展,还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六院聚焦产业环保化、装备智能化、能源低碳化3个方向,不断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应用,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板块中保持了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航天氢能利用技术研究的单位,六院把氢能源的应用场景从探索太空拓展到国民经济主战场,使液氢在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前景广阔,成为加速我国清洁能源低碳转型的利器。

2021年航天科技氢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六院作为盟主单位,重点推动零碳排放制氢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氢储运、氢燃料电池、车载供氢系统的研制及示范应用,推进氢能超低温安全阀、高压液氢加氢泵等氢能配套装备研发,同步开展大规模氢能应用工程化和试验测试能力建设。

目前,燃料电池能源方舱顺利开展试运行,氢燃料手持火炬和主火炬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亮相,车载供氢系统顺利完成实车路试。

同时,六院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融资、科技保险、直接融资等有利金融政策,促进成果转化,让更多创新成果从试验场走向生产线、走向大市场。(成楠)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