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后疫情时代,“长四”再破纪录——记航天科技集团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试验队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1年11月29日    字体:【】【】【

一架飞机从上海起飞,降落在甘肃嘉峪关机场。机上全体乘客落地后直接登上大巴车,一刻不停地奔向百公里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自10月份甘肃省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嘉峪关机场鲜有人来,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试验队在组织的协调保障下,为完成四季度发射任务毅然前行。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11月23日清晨,长四丙火箭点火起飞,长四系列运载火箭圆满完成年度第十二次发射任务。

一支队伍,双重责任

“到发射场前后一共做了4轮核酸,进场后需隔离3天,隔离期结束后试验队员点对点工作,每日‘两点一线’。”谈到防疫,长四丙火箭总体设计师张成脱口而出。

在充分了解发射场防疫管理要求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包下一架飞机,护送100多名星箭试验队员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工作。

为尽早将本发运载火箭卸车至厂房,试验队员抵达发射场后的第二天便穿上白色的医用防护服开展卸车工作。设备到位,人员到岗,在一名名“大白”细致的指挥、操作下,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疫情对中国航天产生的影响体现在4个方面,行业人员、任务进度、供应链和外部协作、国际交流合作。”在今年的国际宇航大会上,专家对“后疫情时代”下的航天发展分析解读道。

长四丙火箭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洪亮对此深有体会。由于出行困难、人员有限,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型号试验队肩负着两发火箭的“双重责任”。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两发长四系列火箭同时在场,一支试验队要负责两发任务,每天并行开展工作。不仅是火箭试验队,外协单位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按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原定的人员无法按时进入发射场,现有人手在执行完毕本次任务后,要继续接手下一发任务。

“我们有心理准备,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清楚工作需要牺牲一些个人生活和时间。”洪亮说,这些困难航天人可以克服。

老将新秀,飞行无“盲区”

“长四火箭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中继用户终端系统飞行,技术验证成熟后,可以替代任务繁重的测量船。”长四丙火箭电气系统主任设计师王良军介绍,此前针对这项技术,长四丙火箭已经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开展过1次飞行试验,本次任务将验证系统的适应性。

没有基站,手机在远洋深海区域接收不到信号。在地面测控站无法覆盖的地方,快速驶离地球的火箭也可能“失联”。

为了满足长四丙火箭海上测控需求,需远望号测量船架起海上“信号站”,为火箭飞行保驾护航。但随着我国宇航发射任务越来越多,测量船出航时间、总航程屡破新高,找到可靠的替代方案势在必行。

“本次任务长四丙火箭搭载的中继用户终端,好比把地面测控设备放到天上,通过中继卫星传输数据。”王良军介绍,中继用户终端安装在火箭三级上,在火箭起飞后开机工作,直到星箭分离后停止工作,火箭飞行中不再有测控“盲区”。

据了解,目前中继用户终端的传输速率不如测量船,但能满足基本的数据判读需求。随着后续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技术发展,运载火箭将很快迎来中继信息传输的“5G”时代。

星箭聚首,5年来的变与不变

5年前,长四丙火箭顺利发射高分三号卫星,自此我国拥有了第一颗民用微波遥感成像卫星。那一年,中国宇航发射次数首次超过20次,全年发射次数直追美、俄两国。

5年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分工程等重大宇航任务成果丰硕,航天发射任务呈现井喷式增长。

5年后的2021年11月23日,长四丙火箭“高分三号专列”再次起飞,成功把高分三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

“今年的发射任务已经破纪录了。”长四丙火箭总装负责人张雄说,两发火箭并行开展工作,每天的推演会很重要,要做到操作清楚、流程清晰、风险明确,大家拧成一股绳,铆足干劲,争取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对。

截至目前,长四系列运载火箭已完成12次发射任务,屡战屡胜,捷报频传,火箭发射场流程不断优化、进场人员进一步缩减。

“与5年前相比,火箭质量要求更加严格。”王良军说,试验队密切配合,在日常工作中收集、总结工作中需要反复沟通协调的部分,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在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迭代。

王良军总结:“航天是高风险事业,要稳妥可靠,再完善改进。”(胡蓝月)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