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力资源   →   大家风范 →  正文
崔国良:不敢称国之栋梁 只一生报国为善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2年03月25日    字体:【】【】【

崔国良在实验室与科技人员讨论燃气能源。本报资料图片

父母为他取名国樑,许以成为国之栋梁的期望。然而,到了30岁那年,从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归国,他却深感年岁徒增而贡献微薄,羞愧之下,将“樑”改为善良之“良”,成为崔国良。

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为我国多种火箭等航天型号研制了固体推进剂,将我国固体推进剂带向国际领先水平。

火箭腾飞,动力何来?来自推进剂的剧烈燃烧。当功成之时,便是退场之日。这正如崔国良院士的一生。

作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专家、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崔国良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2017年1月18日,崔国良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留苏岁月 治学报国

1957年,崔国良经过万里挑一的严格审查,被遴选为留苏预备生,准备肩负起学习优秀科学技术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工业的重任,赴苏联学习。

出国前夕,国防部五院推进剂研究室的室主任李乃暨找到他,希望他在苏联攻读固体火箭推进剂专业,学成后投身我国航天事业。

崔国良万万想不到,遥不可及的中国航天事业,此刻与自己如此之近,不禁心驰神往。1957年10月,他抵达莫斯科,成了50名火箭专业留学生之一,进入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就读。

崔国良与其他中国留学生格外珍惜此次学习机会,他们每天学习十二三个小时。中国学生几乎成为优秀的代名词,很多苏联教授都以拥有中国学生为荣。崔国良的导师巴卡耶夫教授更是对这位谦逊又有天赋的中国学生喜爱不已,倾囊相授。

就在崔国良留学期间,中苏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1小时48分钟后,安全返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莫斯科举行了盛大仪式欢迎加加林返回,崔国良却无法与苏联民众一样欢呼雀跃,他心急如焚,恨不能尽快结束学业,报效祖国。

一个月后,崔国良成功完成答辩,门捷列夫校报上刊登了他满面笑容、自信满满的照片。与他站在一起的,还有同时获得副博士学位、他未来的妻子刘宝芬。

一生辗转 功勋卓著

崔国良回国时,国内复合固体推进剂还处在研制初期。崔国良辗转西安、泸州、内蒙古等地,一次又一次重新创业,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研制工作。

1967年,崔国良带领团队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三级发动机的固体推进剂配方。在“文化大革命”导致的混乱环境中,白天,他们早请示、晚汇报,“从灵魂深处闹革命”;夜深人静,他们抓紧一切时间搞科研、抓生产。

1970年1月17日,用于长征一号的GF-02发动机各项技术达到设计要求,我国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诞生了。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点火升空。在距离地面600公里处,三级发动机按照预定程序点火,将卫星送入轨道。《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再通过大喇叭响彻厂区,崔国良闻之流下了热泪。

长征一号之后,崔国良又作为副总设计师和第五责任人,研制了比冲更高的新型固体推进剂,用于我国第一型固体战略弹道导弹、第一型潜射导弹“巨浪一号”。他担任首任所长的七机部四院46所(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六院46所),自主研发了丁羟推进剂,开创性地应用于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上,将东方红二号送入准静止轨道。

1985年,崔国良54岁,一纸调令让他回到阔别24年的北京 ,担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常委、秘书长和国防科工委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上任不久,他就与同事钱维松向上级提出建议:组织力量加快研制高能固体推进剂。

历经10余年,崔国良顶住各方压力,组建联合攻关组、推动“同台比武”,最终促成我国高能固体推进剂问世,在我国固体火箭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赤忱待人 大师风骨

2011年,崔国良突发脑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大面积的左脑梗死影响了语言中枢,他再也不能讲话,更不能写字。为航天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崔国良,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工作。

崔国良1931年出生于河北阳原的穷困之家,童年与战争和饥饿相伴,父母在缺医少药的日子里相继因病去世。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崔国良14岁辍学,来到张家口的一个杂货店当学徒。

在那段日子里,继续读书的念头他始终挥之不去。当张家口唯一的公费中学在抗战胜利后重新招生时,他立刻偷偷报考,因为天资聪颖又勤学苦干,他一路从张家口读到了北京,初中、高中、大学,最后赴苏联留学。

战火与贫困锻炼了崔国良的意志和品质。当他成了专家、领导,又成了院士,但身边的人始终能感受到他的质朴与无私。

1999年,崔国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事前来道喜,老同学要为他庆祝,他却连连说道:“我是踩着大家的肩膀上来的,我很愧疚啊!”

虽然自谦技术不够过硬,每当研制工作陷入困境时,他却又敢于顶着巨大的责任拍板决策,让技术人员能安心地继续干下去。

比起崔国良在工作上的认真与贡献,让同事们感怀更深的是他对待身边人的赤忱之心。但凡与别人在一起,崔国良总是最后考虑自己。出差时,他将自己的软卧换给女同事;同事家的新生儿在冬天生了重病,他赶到人家家里,为他们劈柴生火;请屠守锷、梁守槃、黄纬禄、陈德仁航天科技大家为老同事珍藏的首日封签名留念,最后才签上自己的签名,字体也略小于4位老专家,多年以后,老同事依旧百感交集,“我托他办的签字这件小事,他却办得那么认真。”

(参考资料:《崔国良院士传记》,宋瑶著;《一封签名封》,马亚清著。内容有删改)

(倪伟)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