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组声音 →  正文
吴燕生为北航学子讲述新时代的中国航天强国之路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日期:2019年06月26日    字体:【】【】【

图为报告会现场。

“我们的运载火箭可以把航天器送到地球、月球的任何轨道;我们的运载火箭、飞船可以把航天员安全地送入太空、返回地球;我们的卫星可以让目光俯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探测器可以让深空不再深不可测。”

6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登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讲台,为莘莘学子和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接班人讲述“新时代的中国航天强国之路”。报告中,吴燕生总结了航天事业的历史成就,分析了成功的经验,介绍了未来发展规划,也客观分析了我国距离航天强国的差距和不足。

本次活动是国资委党委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公开课100讲”专场报告会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副校长黄海军,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局长刘福广等领导出席活动。

吴燕生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开始讲起。他说:“60多年来,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团结一心、接续奋斗,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我国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在航天装备方面,我国导弹武器装备经过独立自主发展,已经拥有了数十种地地、地空、海防、空空导弹,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导弹装备系列,而且在许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效提升了我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体系化和实战化水平,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奠定坚强基石。

在实施重大工程方面,以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以夺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优势为突破口,取得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还引领带动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点燃起强大引擎。

在进入空间和空间应用方面,我国先后成功研制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307次发射,将4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达到96%,年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目前在轨航天器达到280余颗,居世界第二位,形成了以通信、遥感、气象、海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为主的一系列空间基础设施,在推动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合作,先后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90多项双边航天合作协定,已为2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国际商业发射60余次,实现整星出口项目13个,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新亮点。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服务政治外交大局开辟有效途径。

吴燕生系统总结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他说:“60多年来,我国航天事业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拼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吴燕生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就在于,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这是我们关键时刻靠得住、赢得了的法宝。”

二是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坚持博采众长、开放合作,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航天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不断创造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件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没有尖端核心技术的无奈与屈辱。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尖端核心技术。尖端核心技术是什么?是竞争力、是主导权、是命根子。”吴燕生说。

三是坚持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实施全国范围大协作,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航天工程同其他简单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不同,具有系统复杂、技术密集、风险性大、研制周期长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实施航天工程时必须建立一种“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这就是航天系统工程。

吴燕生说:“我国实施的重大航天工程,从设计到生产、从研制到试验、从发射实施到飞行控制,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全国大力协同、密切配合、攻坚克难的结果。”

四是坚持人才强企理念,将人才作为航天的“发动机”,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关键。多年来正是因为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的人才队伍,才成就了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腾飞。

吴燕生介绍,北航作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知名学府,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成为航天科技集团优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特别是在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专业领域,为航天科技集团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很多已成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五是坚持传承弘扬航天精神,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在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撑、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不瞒大家说,与上世纪90年代“干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情况相比,我们航天人收入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社会上高技术行业相比确实还有差距。支撑我们这些人继续干航天的动力除了爱好、喜欢,更重要的是希望祖国更加强大的使命感、责任心。没有这种爱国之情是干不了航天,也干不好航天的。”吴燕生说。

吴燕生深刻分析了世界航天发展趋势和重点。他认为,未来世界航天发展呈现出四方面大的趋势。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渐近,航天核心技术创新和能力水平加速提升;二是航天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多元化航天发展模式成为趋势;三是空间轨道革命酝酿发酵,带来拥挤、竞争、合作的新常态;四是加速推进重大航天工程与计划,不断巩固和扩大航天领域优势地位。

吴燕生指出,航天科技集团作为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将自觉肩负起建设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力争到2030年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进出空间、利用空间能力全面提升,在若干领域由并跑转向领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空间基础设施完备可靠,拥有较大国际话语权。到2045年推动我国在航天领域率先实现强国目标,持续创新,重点领域实现超越,拥有世界领先和原创性的航天产品,占据全球太空经济产业链高端,成为世界航天发展的领跑者之一,具有强大国际领导力。

后续航天科技集团将重点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创新,到2030年,实现核心技术及重要原材料、关键核心器件自主可控,70%的航天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打造成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

其中包括要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使我国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完成载人空间站建设,全面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任务目标,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开展无人小行星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探测,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统探测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加快建设随遇接入、高速互联的卫星通信系统,全域感知、全球覆盖的卫星遥感系统,全球连接、按需服务的卫星导航授时系统,响应迅速、精准有效的空间维护与服务系统,大幅提升空间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水平;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形式,使航天活动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服务和增进人类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报告结束后,吴燕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进行了互动问答。他勉励学生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并真诚地欢迎同学们更多地选择航天、扎根航天,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用智慧和汗水绘就建设航天强国的美好蓝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在聆听了此次报告后,纷纷表示对我国航天事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希望毕业后加入到中国航天大家庭。一些学生表示,听完报告后发现中国航天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很多航天产品原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些受家庭熏陶而选择报考航空航天院校的学生,听完吴燕生讲述老一辈航天人的艰辛创业史,更加理解和感激祖父辈和父辈们的辛勤付出;还有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已经参与到航天领域的课题研究中,他们希望在毕业后加入中国航天,在“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中付出耕耘、收获果实。(赵聪/文 宿东/摄)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