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八院控制所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小平台退役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8年05月09日    字体:【】【】【

“二十四载,栉风沐雨,精诚合作铸精品;九九归一,不忘初心,携手共进续辉煌!”在前不久举行的动调陀螺平台连续成功发射庆祝活动中,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所长刘付成动情地说道。

这是控制所全体职工向功勋产品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的一次告别。

“我们在长二丁第二发火箭上使用小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航天多发火箭连遭失利。长二丁火箭团队背负巨大的压力,经过艰苦奋斗,3次发射均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龙抬头”。这其中,就离不开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的功劳。

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简称小平台,是火箭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单机,常被比喻为火箭的“眼睛”,可以感受火箭的实时速度、位置、姿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火箭的入轨精度。

在采用小平台之前,我国所有火箭都采用大平台。为了升级技术,控制所的专家们下定决心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小平台。

“我们从1977年便开始对这一课题进行论证。尽管极度缺乏研制经费,但通过充分利用现成的多余材料,我们没花多少钱,仅用1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小平台的模样产品。”提起当年,老专家袁光耀记忆犹新。

小平台不仅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研制成本也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应用小平台替代大平台,可增加有效载荷100多公斤。

“按当时国际通行的发射服务价格来计算,发射1公斤有效载荷大约需要1万美元,这就等于节省了100多万美元啊!”袁光耀自豪地说道。

产品是好产品,但火箭发射是一锤子买卖,不成功便失败,谁又敢冒着这巨大的风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时任长二丁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魄力:“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就是要在实践的检验中崭露头角,都不敢用的话,航天事业哪会有大发展?我们在长二丁第二发火箭上使用小平台。”

1994年7月3日,在首次启用小平台控制系统这一全新技术状态的情况下,长二丁火箭将我国第十六颗返回式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且卫星入轨精度较此前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我的职业生涯从平台开始,也将与平台一起结束”

2018年1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平台组组长房红第三十九次参加发射任务。小平台就安装在长二丁火箭顶部约有10层楼高的仪器舱里。尽管做了相应的保温措施,但箭上温度仍不足10摄氏度。

“这个‘小宝贝’对环境温度异常敏感,再冷也不能冻着它。”房红笑着说道。没有测试工作时,她依然会来到发射塔架照看这个“宝贝”,并适时地给它加加温。

小平台即将退役,她也即将退休。在回忆与小平台的不解之缘时,她说:“我的职业生涯从平台开始,也将与平台一起结束。”

对于长二丁团队中的“老法师”来说,小平台就是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对于这个团队里的大多数年轻设计师来说,小平台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启蒙。

“初次接触小平台,我感觉它有点像电影《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伊娃。”平台主管设计师安震笑着说,接着,她又马上补充道,“但别被它软萌的外表欺骗了,它可没少让我吃苦头。”

第一次参加全箭集成试验的经历让安震无比难忘。两名岗位人员小心翼翼地把小平台抬上转台,安装稳妥并反复检查确认。但试验开始不久,平台本体就出现异常声响,发控台屏幕数据也出现错误。

参试人员立刻投入排故工作中。安震迅速调整心态,跟着前辈们整理试验数据、开展曲线分析并积极参与讨论。最终在大家连续数天的通力合作和加班“归零”后,问题圆满解决。小平台在安震脑海中的影像就这样清晰起来。如今,安震早已独当一面,更于2018年年初获八院型号立功一等奖。

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曾经替代“大平台”的“小平台”,如今也已后继有“人”,那就是光纤惯组产品。2015年12月17日,应用有该所新研光纤惯组产品的长二丁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卫星入轨精度较之前提高3倍。

“目前,小平台系统的研制生产人员大部分已转入高精度光纤惯组的产保队伍。他们将继续奋战在型号发射任务的第一线。”对于退役,小平台最后一任负责人孙茂强除了感慨和不舍,还有着冷静和清醒的认识。(李柏杨)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