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五院508所光加中心设立技术大师工作室实现创新发展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04月19日    字体:【】【】【

自去年5月8日成立至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精密光学制造中心(简称光加中心)王利技术大师工作室已经诞生300多天。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300多天算不上很长。但成立至今,该技术工作室的科研项目如“井喷”一般涌现:获批国家级课题1项、集团级1项、所级3项,并承担了3项所级创新基金课题,获得了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

在完成诸多型号任务的同时,还取得这么多的科研成果,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在工作室负责人王利看来,答案是“创新”。

掀起创新的“攀比”之风

“我们没有批生产,每一个产品都是个性化的特殊定制,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王利说。

2017年年底的时候,光加中心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急需一面旗帜引领大家鼓足干劲,主动攻关创新。作为该所镀膜领域的专家,王利成为光加中心的领路人。

在王利的带领下,中心涌现出五个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带头人又影响着主管、助理,由此在中心掀起了一阵创新的“攀比”之风,铣磨、研抛、离子束精抛、镀膜、检测与重力卸载等领域的技术人员纷纷创新。

于是,在光加中心,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任务完成之余,抑或是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大家离开了自己操作的设备,坐在电脑前,或翻阅资料,或敲击键盘……

创新的氛围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员工不断探索、攻关。光加中心员工聊的最多的问题是“你那个项目怎么样啦”,最开心的事情是“我的论文已经提交了”。

在光加中心主任张继友看来:一个团队里,一旦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热衷于一件事,那么这种风气就会形成。于是在光加中心,只要是关于创新的事儿,中心领导会提供一切可能的资源保障,包括资金、设备、场地。

员工有了什么想法,跟领导汇报后,得到的答复经常就是两个字:干吧!这简单的两个字看似随意,却总是让员工们充满激情与干劲。

“科学研究本就是有风险的,容易出现问题,这种责任,我们不能让技术人员承担,必须让他们放下包袱,才能有所收获。”张继友说。

创新成就“三高”

“ 在光加中心,基本每名技术人员都有自己的课题方向。他们在创新的路上挥洒着智慧与汗水,成就的是光学加工的研制水平,成就的是相机镜头加工的国际水准。”王利说。

当创新成为常态,他们的产品拥有了高质量。全链路加工检测数据处理软件剔除了由于测试环境振动、气流、温度、支撑及各种辅助光学元件所引入的检测误差;一套针对主镜检测的重力卸载方案,成功将重力卸载工装快速应用于主镜的加工检测,成为实现主镜超高精度加工的制胜法宝……

当创新成为常态,生产效率也不断提升。三维空间坐标综合建模的方法实现了主镜检测光路的数字化标定、定量化调整,实现了主镜检测光路的高精度对准,节约了检测光路的人工对准及调整时间,将检测周期从以往的10天缩短到4天;减小接刀痕,提升面形精度工艺技术使1550毫米口径碳化硅主反射镜任务后续研磨时间从2个月直接缩短至10天;低损伤切边技术,使超薄分块镜制造任务中的切边时间由150小时缩短至25小时……

当创新成为常态,效益提升便水到渠成。光加中心研制团队为型号产品设计的CGH补偿器成功将非球面反射标准镜改成球面镜,节约成本近千万;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光加中心基本把市场上直径1 米以上镜子产品的加工任务“揽入了怀中”。

得益于创新,“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在光加中心逐渐落地。而现在,这个有着无比创新热情的集体,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光加工中心的目标大踏步前进。(朱红梅 李莉)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