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八院800所落实“三高”举措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05月07日    字体:【】【】【

早上8点整,一踏进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生产车间,就看到综合测试现场整齐地摆放着5个摇摆台,其中一个正嗡嗡地运转着;旁边几个年轻的总装工人正在进行产品巡检工作;为进一步稳定出产质量和提高出产效率,几个工艺技术人员坐在工作台边,讨论着配套状态、装配参数。

几分钟后,两名总装工人小心翼翼地驱动架车,将产品由总装工位拉到测试工位。随后,3名测试工人赶上前合力将产品移位至龙门架车上,去除玻璃罩、吊装、电连接器插拔……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工序后,产品被牢牢地“捆绑”在摇摆台上,在“嗡嗡”声中迎来“大考”——接受各种姿态控制的综合测试。

一个普通工作日的帷幕就这样在800所车间拉开了,每个人都在全力与时间赛跑。

找准切入点解决老问题

高强密度下,800所如何聚焦“三高”目标,确保“后墙不倒”?

该所事业部副部长冯立杰给出了答案:“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多维度科研生产,综合结果表明,提前做好综合策划是应对多产品并行科研任务的有效手段。”

今年年初,800所着手开展了多维度的科研生产综合策划活动,通过对全所生产任务的充分分析,预测出全年任务瓶颈,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科研生产计划,列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借组织机构调整改革之际,我们要进一步打造高效的计划协同模式。”冯立杰介绍,今年,800所对计划层次进行了变革——制定全年科研生产总计划;制定输出年度和月度计划,对计划动态跟踪;业务调度与生产平台对接,协调牵引各生产平台执行生产计划,推进计划落地,并时时监控计划实施过程。

“通过打造这种计划协同模式,员工们职责分工和对接更加明确,各岗位资源得到充分释放,计划管理更加高效、快捷。”冯立杰笑言,“你看,现在我们的生产现场一直处于饱满的工作状态,实现了‘全年不打烊’的局面。”

以前,人手不足一度是总装生产的“刺”,如鲠在喉。总装任务的开展节点在各月份分配不均衡,有时甚至会出现任务并行的态势,总装测试操作人员集中需求量较大。

为此,800所将目光聚焦在了“人”的身上,加强人员的统筹使用,优先内部挖潜,改变了以往的“师带徒”模式,按照“1个有经验的老师傅+1个中等技术人才+1个新人”的联合培养模式,组建了近20支“迷你队”,发挥了老师傅以点带面的作用,帮助新人很快上手,使一个小团队很快具备了胜任3~4个产品总装生产的能力。

智能化生产线提升效率

走进800所总装综测厂房,一台6米长、不足一米高的智能AGV小车接过产品,沿着预定轨迹在各工位之间有序穿梭。在到达另一头的测试间后,这台小车扫描了测试台前的二维码,指令通过后,将产品交测试台,顺利完成任务。产品配送、装配、特性参数测量、产品测试一气呵成。

总装调试测试生产线自去年试运行以来,技术越来越娴熟,衔接越来越顺畅。像这样大力投入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大力开发“机器”,是800所应对繁重生产任务的另一对策。

“30年前,所里全年的任务屈指可数,一千来人忙得不可开交,现在人数没变,任务翻了近20倍。这不,前几日我们刚刚把一些产品‘欢送出门’。今天上午一个产品的生产还在继续,下午又有产品的总装任务接踵而至。物流智能化、装配自动化、管理信息化、配置标准化的总装调试测试生产线呼之欲出。”800所事业部负责人邱凯如是说。

专业研究师王磊在总装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0多年,她感叹:“虽然生产同样的产品,生产流程与方法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产人员较原模式没有增加,产能却能够提升2倍;生产线的单发产品的装配时间缩短了22%左右;生产线的自动化率由35%提升到了70%。”

在800所,对“智能”和“机器”的推崇正在成为共识,用职工们的话来说,这就是“人机和谐共生”。

如今,800所有了更清晰的目标——今年,要进一步推动物资备料、工序流转、外部协作、检验入库等环节的信息化系统优化工作,实现“数据决策”的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这样便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生产任务激增。(王海晶)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