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六院落实“三高”应对高密度发射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05月10日    字体:【】【】【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圆满完成第100次发射任务、我国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泵联试成功、120吨级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长程高工况试车成功……接二连三的喜讯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六院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从传统运载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一发发火箭的“动力之源”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启程,迈向它们的飞天之旅。

面对今年同样高密度发射的态势,六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一项项创新与改革不断推进,让高质量发展的春风吹遍西安南郊的少陵塬。

流程优化提高效率

“2019年,高密度发射依然是常态。7103厂需要交付的宇航型号任务量相比去年还增长了20%。”7103厂型号副总师陈少斌介绍说。

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为此,六院推动产品平台化建设,提前布局,批量生产,不断优化管理和生产流程。

以前,常规运载一、二级发动机采用单机铁路运输和厂外并联装配的方式,发动机运输时间长,在厂外装配工作量大,工序复杂,交付周期长。

11所从设计源头入手,对必要的零件安装免拆解的保护件,省去了火箭进场后的进舱工作,从设计上提高效率,简化使用维护流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

7103厂和专业车间一起研制了发动机整机运输车,实现了常规运载发动机整机公路运输交付,运输周期缩短一半,厂外交付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大幅提高了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

“随着六院每年交付任务的递增,整机运输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有助于我们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全年任务。”六院科研生产计划部部长王春民表示。

此外,7103厂通过提升设备利用率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据该厂涡轮泵制造车间主任卢博介绍,经过3年时间的持续改进,该车间的重点设备平均利用率稳步上升,由42%逐步提升至62%,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保证质量

“保证质量就是要保证发动机技术状态的稳定,同时根据试验结果不断优化、持续改进。”11所总体室主任、长征七号副总师徐浩海说。

多年来,11所持续不断地通过深层次理论性研究,不断优化涡轮泵减震工作。

同时,针对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创新从未止步。11所设计团队大力协同,开展高空泵后摆发动机的设计工作,使发动机体积缩小,节省空间,为运载火箭并联更多的发动机提供可能,从而实现更大推力。

卢博介绍,7103厂涡轮泵车间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将单元化先进制造模式应用于批生产,建立了轴、喷嘴、盘环、推力室、壳体、诱导轮等7个生产单元,通过设备和工艺布局的调整以及工装刀具、流程和工艺参数的优化,在提高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的同时,使生产效率最低提高3倍,最高提升8倍以上。

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生产制造过程中,钎焊是重要的连接技术,钎焊质量需进行100%的X光透视检查。常规X射线胶片检测工艺完全依靠手工操作,检测周期长、效率低,是推力室生产的瓶颈。

通过技术改造,7103厂从去年开始使用射线数字化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将检测周期缩短为原来的1/3。自动化操作使人员劳动强度减轻,而且透照清晰度更高,提高了产品可靠性。与此同时,新方法节约了胶片、药液、洗片机成本,节省底片存储空间,与常规射线检测相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升效益

近年来,六院加紧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着眼未来发展提升整体效益。据王春民介绍,从设计源头到生产过程,六院正全面推广数字化管理。

目前,11所新一代运载火箭设计工作已全面实现数字化,7103厂将MES系统应用于全厂70%的专业。该系统的应用一方面使生产过程透明化、无纸化,将所有的数据信息存储、记录在系统内;另一方面,通过生产现场数据实时自动判读,使生产过程更加规范,提升了现场管理水平。

进入2019年后,在7103厂新厂区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六院以数字化专项为依托,全面提升新厂区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该厂在新区建设的智能车间,贯彻精益生产理念,以工艺、生产、质量、物流系统为核心建设智能生产线。

按照规划,明年年初,六院将建成第一条装配脉动生产线。该生产线将对液氧煤油发动机装配现场进行智能化脉动式生产线布局,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引进虚拟装配及机器人等技术,合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劳动强度。届时,六院的科研生产效率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代振莹)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