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四院41所减隔震系列产品市场开拓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10月23日    字体:【】【】【

近日,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核心展馆石刻艺术馆的醒目位置,细心的人们会看到在一尊珍贵的石像下有一个特别的支座。“这是什么东西?起什么作用?”观众纷纷好奇地发问。

原来,这是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研制生产的珍贵文物减隔震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地震时保护珍贵文物不受损坏,隔震效率达90%以上。

该产品于今年7月在碑林博物馆正式落地应用,标志着41所减隔震系列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聚焦减灾防灾 打造隔震利器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经过充分调研和集智攻关,41所发挥自身优势,研制出建筑用橡胶隔震支座产品。

该产品由一层钢板一层橡胶层层叠合起来,并经过特殊工艺将橡胶与钢板牢固地粘结在一起,起到与地面软连接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把地震80%左右的能量隔离,减少地震对上层建筑的破坏。

在41所介入这个市场之前,国内同行企业无论是产品质量控制、还是设计、材料、工艺等水平,都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坚定了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减隔震项目团队成员回忆。

该所先是通过自身的研制生产能力,确保设计、工艺等率先达到国外标准。随后,引入很多新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对产品材料外表面做防老化、霉变、腐蚀处理,使产品超过预期设计寿命。

陕西大荔县实验小学每栋教学楼的下面都安置了隔震支座产品,每6米1个,呈网状分布,支撑着整栋教学楼。

“我们研发的减隔震产品的使用效果很不错,技术应用也比较成熟。”减隔震项目技术负责人尤军峰表示。

产学研相结合 加速成果转化

近年来,随着《建筑隔震设计规范》等一系列重大文件的出台,采用减隔震产品的建筑将大规模出现,市场准入门槛也被强行抬高。

41所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深入了解双方技术实力及需求后,很快进入了高效率的合作。经过半年多的磋商与实地考察,双方签约成立了减隔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希望双方能尽快完善产学研平台建设,实现强强联合,促进软实力提升和科技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表示。

减隔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任务主要包括减隔震领域的关键技术、探索性技术的合作性研究,共同培育申报重大科研及产业项目等。同时,该中心拟设院士工作站,培养一批在行业领域内的高水平人才。

“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以市场及核心技术为牵引,加快减隔震技术成果的转化。”41所民品中心主任唐春昱说。

拓市场促发展 创新合作模式

在立足传统建筑行业市场的同时,41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开拓经济价值高、技术含量高、有行业门槛的应用市场。

国家科技部、文化部、文物局联合发布的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要求针对馆藏文物开展一体化隔震关键技术研究。在我国划定的96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处于地震带上珍贵文物达到100多万件。

瞄准潜在市场需求,41所在政府的鼓励机制下,与碑林博物馆就隔震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希望你们能发挥技术优势,为珍贵文物量身打造一款防护产品。”博物馆文物保护办有关负责人说。

41所就体量大、易断裂、重心相对较高、具有易倾倒特质的石质文物开展隔震研究,包含碑刻、墓志、宗教造像、画像石等种类,从文物减隔震技术的研发、成果验证、资源共享和渠道开发等方面,与碑林博物馆开展了深入合作。

今年1月,该所研制的珍贵文物隔震装置首次振动试验圆满成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7月,产品实物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应用。

“一直以来,41所创新商业发展模式,致力形成‘产品+领域+政府’的个性化合作模式。”唐春昱说。

后续,该所将以工程中心、联合研究室为依托,继续开发不同应用领域的减隔震产品,完善结构体系,并寻求多种形式的市场推广及服务模式,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让产品更“接地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陈旭)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