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九院13所完成我国首架医疗救护机加改装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12月18日    字体:【】【】【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运-9医疗救护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该型救护机配备了诸多先进医疗设备,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一间行走在空中的“移动急诊室”、一座战时飞翔在空中的临时“野战医院”。

据了解,该型有效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我军卫勤保障能力的医疗救护机,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加改装的,此前该型救护机已成功执行多次保障和训练考核任务。

作为航天惯性技术专业研究所,13所是如何与医疗救护“结缘”,在国内探索走出一条独立自主医疗救护机加改装之路的呢?

航天与医疗救护的美丽邂逅

近年来,为提高应对国际维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能力,我国将加快推进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2011年,原总后勤部正式启动我国首架专用医疗救护飞机研制工作。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善打硬仗的工作作风,13所依托自身在机载设备研制、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专业核心技术优势,从众多专业系统研制集成军工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我国首架专用医疗救护机全套机载医疗救护系统的总承制资格,实现了集团公司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

研制初期,13所定下了“高起点、高标准,树立精品意识;高质量、严要求,打造精品工程”的工作方针,打破各部门工作界限,抽调研究室和车间业务骨干,组成了一支专业知识面广、技术过硬、技能精湛,集设计、生产、管理于一身的项目团队。这支团队中大多数人都参与过国家重大型号研制任务,啃过很多“硬骨头”,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尽管如此,项目存在的技术难点之多、协调的接口之多、改进的设备之多,还是超乎了大家的想象。

在国内无借鉴经验、国外资料稀缺的条件下,项目团队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奔走于各大医院、医疗设备生产商、飞机制造商深入一线调研,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修改、完善。大到手术舱段的系统集成设计,小到医疗垃圾收集装置高水密封设计,飞机上的全部设备都凝结着研制团队的智慧和心血。

在这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项目团队中,既有型号工程经验丰富的60后、70后研究员,也有平均年龄30出头、充满工作活力的年轻博士、硕士。炎炎夏日,他们钻进像蒸笼般的机舱内开展设备调试;鉴定试飞过程中,队员王德辉出现严重晕机症状,却坚持完成试飞任务;高低温试验过程中,队员李清洲、符浩等克服感冒等不适症状,连续多昼夜全程在低温舱开展测试;高原适应性试验期间,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每天靠吸氧睡四五个小时,状态稍有好转就继续开展工作……

就这样,13所这支新老结合的研制团队用实际行动印证着航天人敢打硬战、善打硬仗的工作作风,在航空医疗这一全新的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医疗设备和航空机载完美结合

医疗救护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工作环境,而航空救护却处于相对运动中。要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领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需要攻克的难题可想而知。

研制团队一次次努力尝试,突破了大尺寸薄壁异型零件加工技术、机载供氧与医用供氧融合技术等50余项关键技术,研制了30类136台/套自研设备,并对28类93台/套成品医疗设备进行了适航性改造,既满足了医疗救护和航空机载两个截然不同领域对装备的使用要求,又满足了机上狭小空间医疗勤务操作的使用要求和航空机载产品适航要求。

项目试制完成后,虽然设备各项功能指标均已满足技术协议要求,但为使设备更加“人性化”“柔性化”,13所充分听取医疗行业相关专家意见,主动与国内专业医疗设备工业设计公司组成联合团队,仅用2周时间就完成了10多类产品的外观造型统型和人机工效改进设计。

此举赢得了用户与总体单位的一致认可。空军副司令员陈东中将在视察医疗救护机建设成果时指出,医疗飞机是空军乃至全军卫勤装备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取得的成果全面超出预期的设想。

加改装代表我军卫勤现代化水平的医疗救护机,对加速我军卫勤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军战略卫勤支援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成功承研医疗救护机加改装任务,是13所在多领域、多学科技术融合拓展和实践的成功尝试,也使该所一跃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领跑者。(胡娟 刘超)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