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北斗卫星有效载荷30年自主创新之路回眸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0年07月07日    字体:【】【】【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收官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不久将实现全球组网,开始向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授时服务。

北斗导航卫星的有效载荷是打造中国时空基准的核心,位于西安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是我国北斗导航卫星有效载荷总体设计与产品研制的主力军。

30年来,西安分院坚持自主创新,承担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全部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承担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颗组网卫星、3颗飞行试验星的全部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是北斗导航系统的重要缔造者,推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源到有源、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

自力更生,走出北斗创新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曾任航天工业部五院504所(西安分院前身)副所长的陈芳允院士在世界上首创“双星定位”理论。在该理论基础上,1990年,西安分院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导航卫星有效载荷预研攻关。1994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北斗一号双星定位系统立项,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建设。西安分院承担了卫星有效载荷系统和跟踪子系统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工作,这包括了几百台单机设备。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北斗一号01星、02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相继成功发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双星定位”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跨越。

2003年5月24日北斗一号03星的成功发射,进一步巩固了“双星”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007年2月3日,为了进一步更新系统,在新一代导航系统成功部署之前,拓展系统的可用星,北斗一号04星载着使命奔赴太空。

在北斗一号双星定位系统建设的征程中,2004年9月,北斗二号导航系统立项。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导航系统,北斗二号在立项之初便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北斗二号不仅要在大工程的设计上逐渐接近GPS指标,甚至要在某些特色功能上比GPS优越。西安分院的北斗研制团队历经8年奋斗,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的批量研制、发射和组网,实现了高稳星载原子钟技术、星载精密测距技术、连续稳定的导航信号生成技术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北斗创新之路。

2008年4月8日,经集团公司批准,西安分院成立,自此开始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西安分院启动北斗三号研制工作,目标是要在短短的几年里完成3颗飞行试验星和20颗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这对西安分院来说有着较大的压力。然而,困难压不倒西安分院。

对此,西安分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师张立新说:“西安分院研制队伍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持续提升RDSS载荷能力,实现RDSS服务从区域走向全球,实现报文通信能力提升一个数量级,用户容量提升一个数量级,用户发射功率需求降低一个数量级,用户体验大幅提升;铷钟全面国产,体积重量缩小近一倍,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达到每天计时精度十亿分之一的精度水平;全球首创混合体制星间链路,孕育出几十颗星、几万公里高精度网络化测量型星间链路,有力确保了我国按计划建成高精度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据了解,自北斗三号卫星启动研制开始,西安分院就按照全国大联合思路,联合30余家国内一线科研、高校等优势单位创立“用研一体化”协作模式,集智攻关,顺利攻克多项关键技术,满足了型号研制和卫星组网需求,推动了我国卫星导航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

张立新介绍,为了实现导航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的自主可控,西安分院始终致力于载荷产品的国产化。经过研制团队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多项世界级难题被攻克,实现了以原子钟、行波管放大器、开关组件、固放、隔离器五大类19个品种为代表的所有部件100%国产化。同时,在国产化元器件应用验证成熟的基础上,西安分院始终推进国产器件的应用装机,实现了自主可控,辐射和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企业,相关产业能力大幅提高,为实现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振兴民族工业做出了积极努力。

此外,西安分院结合北斗三号卫星研制特点,大力提升宇航智造水平。例如,通过卫星有效载荷短周期、大批量、高难度产品研制,带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宇航制造建设,助力西安分院转型;开发了产品快速设计与仿真平台、过程研制条码化控制平台、集成总装测试自动化等平台,实现了产品设计过程数字化、研制过程信息化、数据测试判读过程自动化的智能化生产能力,大大缩短了单机、分系统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研制周期由2~3年缩短为1~1.5年,为我国加速推进航天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导航“中国心”,让世界感受北斗的心跳

原子钟作为导航卫星的频率基准,直接决定着导航卫星定位、测距、授时的准确性,是整个导航卫星的心脏,更是打造中国时空基准的核心之一。西安分院是北斗导航卫星铷原子钟的诞生地、技术成熟地。从“九五”期间先期攻关开始,到2012年北斗二号区域系统组建完成,再到2018年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组网成功,最终到今年北斗三号系统收官,30年间,西安分院铷钟研制团队艰辛跋涉,锲而不舍,实现了星载铷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

在“九五”期间,从导航卫星应用需求的层面来考虑,国家就将研制属于自己的导航卫星铷钟列入目标和计划。西安分院经过两年的攻关,实现了国内导航卫星铷钟原理样机研制“零”的突破,为导航卫星铷钟的工程化应用打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型号正式立项。西安分院的设计师首先着眼于铷钟的工程化应用问题,他们在原理样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热控设计并改进电路设计,同时进行了相应的电磁兼容和力学试验,铷钟的成熟性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6年9月12日,对西安分院的铷钟团队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他们又开创了一项中国人的“第一”——搭载于育种卫星上的铷钟成功开机,并且在失重条件下正常工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自主进行星上铷钟研发的能力。

2007年4月14日,北斗二号卫星飞行试验星成功发射。卫星搭载了由西安分院抓总研制的两台铷钟,并作为主钟使用,在轨表现良好,为北斗二号导航系统建设的“占频保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随后发射的导航卫星中,铷钟研制团队不断完善技术指标和铷钟的稳定度,实现了导航卫星全部装上了国产化铷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2017年11月15日,北斗三号首发双星成功发射,西安分院为北斗三号卫星抓总研制的铷钟,在稳定度指标方面,较北斗二号区域导航系统提高了10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铷钟的技术进步,直接推动了我国新建设的全球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由之前区域系统的10米,跨越到后续全球系统米级分辨率,测速和授时精度同步提高一个量级,为建立中国时空基准、推动北斗导航系统更广泛的社会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西安分院为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累计提供国产化星载铷钟40余台,有力地支撑了北斗系统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在国产化铷钟研制技术日趋成熟的背后,是西安分院铷钟研制团队和其他研制单位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在他们的眼里,不仅要让导航卫星装上“中国心”,而且还要让这些“中国心”在太空中强劲而持久地跳动下去,让世界感受中国导航卫星的心跳。(张昊)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