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一院211厂增材制造公司生产能力提升纪实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0年12月28日    字体:【】【】【

从北京到廊坊车程仅40分钟,而从班组发展为分公司,这群人用了整整8年。八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变的是能力,不变是初心。走进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增材制造的摇篮,它的发展与变迁可以鲜明被感受到。

“孔雀东南飞”

增材制造变革了传统制造模式,被誉为“21世纪的新工业革命”。2016年~2019年,211厂增材制造实现了年产值从500万到2000万的飞跃,但同时也面临设备能力饱和、管理模式不匹配的问题。

2019年,211厂开始部署增材制造领域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首先进行的是组织机构调整工作,该厂决定将工艺研发中心的激光制造技术研究室一步步独立出来,面向市场,释放活力。

同时提升的还有硬件能力。考虑到南苑发展空间小、工艺布局调整慢,该厂将战略目光投向了廊坊。

廊坊位于北京东南方,距南苑厂区仅40公里,拥有地缘优势。这里配套能力齐备,人工成本较低。2019年10月,211厂正式将增材制造的新厂区定在廊坊,开始了厂房的租赁改造工作。

排除万难,步入正轨

今年5月6日,211厂增材制造中心成立,而廊坊厂区也已完成验收交付,具备搬迁条件。

“一次性搬迁所有设备意味着整条生产线都要断掉,不仅存在风险,也不现实。”增材制造中心主任倪江涛说道。为此,增材制造中心决定分批搬迁、分批恢复,保证两地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设备正常运转,最大程度减轻对生产的冲击。

人力资源严重短缺是第二道坎。当时,增材制造中心仅有12个技术人员和7个技能人员。“哪里都缺人,不到20个‘兵’要打赢这么一场硬仗,难。”工艺员严振宇说。

面对这一难题,增材制造中心决定“开源节流”。原班组员工开启大干、苦干模式,其他班组也派出人员支援。此外,增材制造中心还团结外协力量,从设备厂家“借人”,进行设备能力恢复。

8月8日,增材制造中心圆满完成了能力转移,实现生产无缝衔接。12月4日,增材制造公司正式成立。从不到1000平方米的激光制造技术研究室到生产面积3000平方米、办公面积800平方米的增材制造公司,211厂“3D打印”的宏图画卷已徐徐展开。

方兴未艾,迅猛发展

走上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道路的增材制造公司,拥有电弧熔丝、激光选区熔化、激光熔化沉积这3个“绝活”,瞄准工业设计一体化、原材料供应、非标装备研发、工艺技术研发和产品打印服务等5个发展方向,如今的生产能力已增长到6000万元。

核心技术是“根”,市场需求则是引导企业发展的罗盘。今年8月,新生的廊坊厂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南昌航空大学提出了采购电弧熔丝增材制造装备的需求。在此之前,211厂乃至整个航天系统都没有此类装备输出的先例。

为了打响开门红,增材制造团队制定了完善的技术方案,用高柔性、多轴协同的路径规划软件实现了电弧增材装备的整机设计、硬件集成和软件开发的自主化。此外,随着装备“免费赠送”的工艺参数包也为客户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一仗,他们打得漂亮,实现了公司增材制造装备输出零的突破。

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也一直是增材制造公司的重中之重。

目前,211厂增材制造公司拥有一批高精尖人才队伍,已申请国家发明/国防专利42项,授权14项,牵头制定航天行业标准7项,专利成果荣获“中国科技创新发明成果奖”。后续,该公司还将引进多领域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如今,增材制造公司这只“金凤凰”在廊坊大地里、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康庄大道上引吭高歌。转型已突破,发展正当时。(刘清尧)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