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五院总环部通过引入AR系统等解决传统模式痼疾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1年06月04日    字体:【】【】【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顺利发射升空,拉开了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的大幕。中国空间站工程在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

“超级航天年”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空前的高密度发射局面。对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而言,各项任务交织,人员、设备和场地都面临着高负荷压力。如何松弛有度、高速运转?总环部将聚焦点放在了“改模式”上,以“改”赋能,让各类资源加速“动”起来。

属地化总装消除“接力区”

面对2021年高密度任务形势,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科研生产模式。

一直以来,总环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创新研制模式、聚焦流程优化、改进手段方法、提升人员能力”4个方向,统筹推进各项举措实施。总环部承担的任务复杂多样,有重大专项任务、新研型号,也有小规模组批生产任务、商业批产任务等。针对不同的任务需求,总环部进行了差异化管理模式探索,根据型号任务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生产工作。

通常情况下,航天器各组成部分由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研制单位生产,在总环部进行总装与系统集成。在总装与测试环节,部分星上产品操作需由研制单位人员在总环部工作区域交叉进行。这种交叉生产模式制约了型号研制效率。为此,总环部积极推进属地化总装试点工作,成立了专项队伍,与兄弟单位密切配合,逐步推动由总环部完成全部产品星上操作,这样就大大提升了效率,并且节约了人力成本。

总环部型号参试人员廉华卿介绍:“自从推动属地化总装试点之后,现场的交叉环节减少了很多,由于操作责任人更加固定,质量控制工作也更好开展了,原来工作交接的‘接力区’也不存在了。”

AR系统走进生产车间

传统的航天器总装与试验模式存在一些制约工作效率提升的环节。例如,总装工作需要详细的多媒体记录,即需要拍摄很多过程照片,然后完成照片导入、分类整理、编号等大量后期工作,可以说是“二分拍摄八分整理”,后期检索便利性也不足。

如今情况有了根本性改变。在各发射场的总装厂房中,检验员人人胸前挂着一台神秘机器,通过数据线连接着手中的相机。只见他们时不时用手在这台神秘机器上指指点点,拍摄的照片就按航天器不同部位自动导出,原本繁杂的检验拍照工作变得游刃有余。

五院总环部工作人员手持便携式结构化影像记录采集系统。廉华卿 摄

原来,这台神器是总环部自主研发的便携式结构化影像记录采集系统。通过这套系统,照片可以实时导入并与产品结构关联,使后期检索变得十分方便。

“有了这套系统之后,照片检索便利性大大提高,还可以自动分类、一键导出,大大方便了照片回溯。”说起这套系统带来的好处,总装检验人员张志龙兴奋地讲起了他在发射场的使用体验。

再如,过去航天器电缆网铺设工作严重依赖于手工作业,操作人员必须从数据量非常庞大的图纸或模型中寻找装配对象信息,然后在航天器舱内完成安装及确认工作。由于航天器舱体结构复杂,操作及检验工作范围受限,操作人员仅凭对所查信息的记忆执行操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影响了操作准确性。

为了提高航天器总装效率和质量,总环部提出了基于增强现实(AR)的航天器总装方案,解决了三维模型轻量化、工艺信息提取、虚实融合展示等关键技术。不仅如此,他们还研制了基于AR的航天器总装导引及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多种装配场景下的三维虚拟模型、工艺二维提示信息与卫星实物融合展示,减少了人工判读环节,降低了操作者和检验人员的认知负担,大幅提高了航天器总装效率和质量。

“这套AR系统大幅提升了电缆铺设效率,看到工人师傅们戴上AR眼镜,快捷地铺设电缆,我就感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该系统设计师陈华俊谈到这套系统,满是骄傲地说道。

如今不仅在总装环节,在环境试验中,数字化也起到了增效赋能的作用。例如,热试验系统如今具备了“一键开机”能力,实现了储槽供液、低温泵预冷、粗抽、保压、热沉预冷、液氮泵启动等整个开机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力学试验也引入了传感器智能管理系统,接线效率提升了50%。

在总环部,这种通过数字化智能装备研制来解决传统模式痼疾的例子还有许多。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改善一项项制约航天器研制效率的细节,逐步补齐型号研制中的短板环节,从而提升了研制效率,确保了高密度型号任务的产品质量。(王凯)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