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长三乙火箭发射队高质量保证发射成功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1年11月03日    字体:【】【】【

“5,4,3,2,1,点火!”凉山深处,长三乙火箭尾部喷出红色火焰,一飞冲天,直奔苍穹。

10月24日上午,伴随着耀眼的火光和震耳的轰鸣声,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顺利将实践二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主要执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任务,被称为航天器高轨“专车”。本次发射任务的成功,对于圆满完成长三甲系列型号2021年全年任务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

现在火箭成熟了,是不是就只针对不同卫星做适应性改进,不会再进行过多的技术创新?长三乙火箭总指挥金志强给出了答案。

“为适应高密度发射任务,我们目前主要是解决生产能力的问题,通过产品化,提高产品利用率。用的人多了,用的次数多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金志强介绍,长三乙火箭发射队出“双提升”项目,旨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将运载能力再提升30~50公斤,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007年,长三甲火箭被授予“金牌火箭”称号,多年来,型号队伍日趋成熟,形成了“勇担重任、敢于创新、务实高效、追求卓越”的“金牌火箭”优秀文化。“金牌”既是荣誉,也是责任。

走进发射队员的宿舍楼,可以看到一楼走廊的展板上张贴着长三甲系列型号荣誉人物的照片,上面写着他们参加发射任务的次数。这张展板记录了长三甲系列火箭一次次奔向成功的辉煌。

这是金志强第100次参加发射任务,他接触长三甲系列火箭已有27个年头了。“火箭是有灵性的,一进厂房就能闻到它的味道。”金志强说,火箭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如今高密度发射形势下,总装事业部的甄海宁一年中至少有三四个月在发射场度过,即便人在北京,也需要常常加班。

“我结婚后第16天就到发射场了,过了两个月才回去。等孩子刚出满月,我就又来发射场了,回去以后孩子都不认识我了。”甄海宁说,能在家连续待3个月是一件奢侈的事。

航天任务是一个讲究协同的工作,每个人都是长征征途上的一颗“螺丝钉”。不论担任火箭总指挥的金志强,还是在生产一线的甄海宁,都在奋力奔跑,竭尽所能地发挥“螺丝钉”的最大效能,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各项工作,确保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

千里之外 坚守一线

“塔架上还有人在干活,别忘了给他们留饭。”走进食堂,飘着饭菜香味,队员们都在吃饭,后勤保障部李建斌还在叮嘱后厨人员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羊肉是北京专列运过来的。”李建斌说,希望队员能在这里时刻感受到满满的家乡味道。

从2007年年底开始,只要发射场有任务,李建斌就在这里,赶上任务密集的时候,他一年中至少有10个月在发射场度过。“咱们火箭发射要求万无一失,我们后勤保障工作也要做到万无一失。”疫情期间,消毒、卫生问题马虎不得,李建斌开玩笑地说,这比开一个餐馆都细致,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要满足100多名发射队员的丰富口粮,不是件容易事。为了能够采购到新鲜的食材,后勤中队负责采购的师傅几乎每天去西昌市采购一次,有时候凌晨两三点就出发了,“没啥辛苦,只要是我们能办到的,肯定全力以赴,发射任务成功了,我们也高兴。”李建斌说。

长三乙火箭发射队员自进场以来,分秒必争,高效率完成了多发火箭发射前准备工作。“十一”国庆期间,本是阖家团圆、享受生活的时候,这一群航天人却离家千里之外,坚守一线。成功的背后写满了默默付出。 (邓雨楠)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