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一院12所创办“灰犀牛”智能技术特训班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1年11月24日    字体:【】【】【

“人人想创新,人人争创新”,连日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2所“创新月”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截至今年11月已连续组织4届的“灰犀牛”智能技术特训班,正是该所“创新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了解,2018年组织成立的“灰犀牛”智能技术特训班每年都会组织一批年轻人学习和研讨人工智能技术,并脱产重返高校学习相关课程,学思践悟之后,实际应用于自己参与的航天工程中。

“如果今天我们在智能技术上不想不做,将来我们遭遇的将是颠覆性、毁灭性的打击。”12所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蒋彭龙说。

每年5月,12所都会面向全员征集报名人员,该所重点实验室负责收集报名人员信息,并统筹安排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

据蒋彭龙介绍,最初“灰犀牛”班只面向12所内部招生,自第二期起,特训班扩大招生范围,目前已经面向整个思源联盟招生。

思源联盟即思源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于2019年由12所牵头成立,包含宇航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该联盟以引领航天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为使命,实现航天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以支撑我国航天强国建设。

据悉,目前,“灰犀牛”特训班已经扩展到思源联盟中的16家单位,包括航天、航空、航海等各个领域。学员都是来自各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精英,涉及各系统内的总体、控制、单机等各个工作岗位。

今年7月,第4期“灰犀牛”特训班在成都举行了开班仪式。33名学员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德清研究院进行了为期23天的脱产集中培训。理论学习、前沿讲座、综合实验、企业参观、研讨会、考核测试……丰富的培训形式,吸引着每一位学员。

蒋彭龙说:“与以往不同的是,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提升了,更注重学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用结合的教学特点。”

此外,本期特训班还邀请了华为、百度、中科院计算所等企事业单位专家讲授AI商业应用案例和产业实践课程,让学员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生态和赋能应用。

“受益匪浅。”结业式上,学员张锋镝说。然而,结业仪式并不意味着学业的结束。张锋镝在结业的同时还领到了一个任务:今年申请一项关于人工智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灰犀牛”特训班每年培养1期,学制为1年。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到工作单位还要有相应的学习或培训方式。张锋镝说:“每周四下班后,我们都会在会议室集中讨论关于智能技术和智能算法的新想法,探讨如何将新想法应用于实际工程。”

“灰犀牛”特训班一直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看、学、用相结合,通过课堂授课、平台实训、专题研讨、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与此同时,特训班不断结合实际创新形式。据了解,首期开班时,所有学员都集中学习,自第2期开始,特训班开始划分“总师班”和“工程师班”,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

白文艳是12所1室的博士,在第三期特训班上,她和4名同事一起组建了“AI 赋能小组”。在她看来,“灰犀牛”特训班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让大家沉浸于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也练就着一批批擅长、精通航天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特训班143名结业学员已成为系列重大预研任务的骨干力量。他们中有3人被聘为智能控制技术副总研究师,正带领团队成员斩获着科技创新领域的新荣誉;有多人担任了智能控制技术正副主任研究师,多人入选各级“青年人才计划”……为推动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培养人才的同时,“灰犀牛”特训班还突破了个体智能、群体智能等系列关键技术,梳理了一批基础问题,为航天智能技术发展打下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灰犀牛”特训班贯通工业部门、顶尖高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摸索出了一条联合办班的新路子。(刘莎莎)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