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合作 →  正文
走出国门迈向国际 开放合作拥抱世界——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以来国际化发展综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09月05日    字体:【】【】【

20年栉风沐雨,20年星汉灿烂。自1999年成立以来,航天科技集团以开放的胸襟和昂扬的姿态阔步迈向世界航天的舞台,将中外航天人的合作成果共同书写于浩渺星河。

20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形成了商业发射、搭载服务、整星出口等国际商业模式,“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授“国企公开课”时表示,我国已先后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90多项双边航天合作协定,已为2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国际商业发射60余次,实现整星出口项目13个,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新亮点。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服务政治外交大局开辟了有效途径。

商业发射彰显中国实力

1999年,航天科技集团成立时恰逢美国出台《考斯克报告》,商业通信卫星被列入军品管制清单,中国不再能发射美制卫星和含有美制零部件的卫星,一度占到全球发射服务市场9%份额的大好局面遭遇“寒流”。此后,中国航天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份额归零。

彼时,中国航天已连续三年火箭发射成功。但一份份骄人的国际商业发射成绩单,也未能摆脱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没有人知道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国航天何日能“复出”,但坚韧不拔的航天人始终相信,任何力量都将无法阻挡中国的崛起,中国航天的国际化之路也必将“破冰”前行。

中国航天发愤图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最终以“中国火箭+欧洲卫星”“中国火箭+中国卫星平台+欧洲载荷”的创新模式,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重新走向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并取得不俗成绩。

2005年4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刺破夜空,将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同时也刺破了中国航天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长达6年的沉寂。长征火箭再次雄起,中国航天的国际化之路再次启程。

为了这次发射,长三乙火箭试验队采取了更严格的研制测试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火箭总指挥岑拯说,中国航天的国际市场开拓和长征火箭的声誉都在自己手中,遇到问题,大家都带着一种使命感力求把工作做到最细致。

此后,共有4家卫星通信运营商的7颗法国生产的“全欧化”通信卫星(分别为亚太6号、中星6B、中星九号、帕拉帕-D、欧洲通信卫星公司W3C卫星、亚太7号和中星12号)由长征火箭发射升空。

其中,W3C卫星项目是长征火箭首次为国际一流卫星运行商提供发射服务,是受到美国卫星出口许可证限制10多年来,中国航天首次被世界主流卫星运营商选择。

中国长征火箭靠实力赢得了合作伙伴的称赞,欧洲通信卫星公司董事会主席古里安诺·贝瑞塔说:“欧洲通信卫星公司能够循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成功与中国实现了合作,我们荣耀非凡。”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共有7型长征火箭可提供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搭载发射服务,其中既有“为国际商业发射而生”的长三乙、长二丁等现役常规运载火箭,也有具备快速机动发射能力的长六和长十一等新一代运载火箭。

2018年1月,长十一火箭“一箭六星”发射成功,其中搭载了1颗加拿大小卫星,是我国固体运载火箭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

整星出口贡献中国方案

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既有长征火箭为他人做“天梯”,孤胆英雄独撑天下,也有东方红卫星平台和长征火箭组合,一起“搭档”闯荡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曾说,如果说长征火箭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一只脚踏入国际宇航市场,那么实现卫星整星出口才是中国航天“双脚”迈进国际宇航市场的佐证。

2007年5月,航天科技集团首次以火箭、卫星、地面站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成功发射了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尼日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实现了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一种全新的商业发射模式被激活。

但是,整星出口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尼星一号因故障在轨失效,航天科技集团从中尼友好的大局出发,本着负责任、讲诚信的态度,在不增加尼方额外成本的基础上,为尼方重新研制发射一颗替代星并在轨交付。

尼星1R于2011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在轨运行良好,赢得了尼方的赞赏,维护了中国航天的信誉,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航天大国的国际形象。

自从尼星一号开创了整星出口先河,我国卫星出口的市场不断扩大:2008年,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次年完成在轨交付及相关地面测控和电信系统;2011年,巴基斯坦1R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首次向亚洲用户以在轨交付的方式出口卫星;2012年,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遥感卫星整星在轨交付服务。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技集团整星出口多点开花,航天已成为中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代表之一。

2013年底,玻利维亚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推动了我国和拉美国家间的航天合作;2015年底,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成为我国向东盟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首颗卫星;2016年初,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成功进入太空,中国首次向欧洲出口整星;2017年底,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开展航天领域合作的成功先例;2018年7月,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第13个整星出口项目的发射任务圆满完成,也标志着中巴航天领域的第三次合作取得成功。

截至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已向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香港、老挝、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在轨交付了10颗通信卫星、3颗遥感卫星。

中国航天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航天高科技为他国人民谋福利的脚步依旧向前。

全面合作展现中国智慧

在“走出去”的征途中,中国航天输出的不仅是资源、技术,还有人才、经验。在世界航天版图上,中国航天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也将给更多国家的人民带来福祉。同时,中国航天以“航天外交”支持国家总体外交,充分展示中国航天的“国家名片”,以过硬的科技实力赢得世界的欢迎与瞩目。

多年来,航天科技集团为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和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了客户多方位的需求;深度参与国际组织事务,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龙乐豪院士获得“2018年IAF名人堂奖”,多位领导、专家在国际宇航联履职或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国际减灾公益任务,多次有效响应灾害请求,为全人类的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航天科技集团国际化经营发展成效显著,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业出口产品进一步聚焦,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十余类产品或服务国际化经营收入过亿元;同时加大全球布局力度,加强境外投融资和联合研发,实现海外并购;圆满完成法国总统、巴基斯坦航天局主席等多项重大外事接待活动,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

聚焦主业,航天科技集团以共享卫星资源、合作建设航天基础设施、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中国、巴西与南非代表签署备忘录,深化中巴地球资源卫星3号遥感数据共享合作;2016年,中国与埃及签署建设埃及卫星总装集成及测试中心的协议,将极大程度推动埃及自主研制卫星能力的提升,项目实施期间,我国还负责为埃及培养科技人员,以便埃方可自主运行该中心。

2018年初,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意大利高能粒子探测器与中方研制的高能粒子探测器互为补充,为地震预警、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

同年年底,人类首访月球背面,嫦娥四号任务向世界航天人发出邀请,不仅搭载了荷兰、德国、瑞典的科学载荷,还与美国共享探月数据,与俄罗斯合作同位素热源,在南美建设的阿根廷深空站参加测控任务,欧空局测控站发挥支持保障作用……中国的探月壮举成为世界科学家合作共赢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加快实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中东、南亚、非洲等国经济技术合作,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项合作协定,努力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空间信息互联互通,助推国家对外战略的落地实施。

当前,我国已有数十颗通信卫星镶嵌在浩瀚星空,联结成一条“太空丝路”。它们的“星光”照耀了全球60%的陆地,惠及全球80%的人口,为“一带一路”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全方位的卫星通信服务。风云二号使风云卫星在轨布局更好地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风云三号D星有效支撑全球观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基本系统建成,为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连续稳定服务。

展望未来航天科技集团国际化发展之路,吴燕生表示,集团公司将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形式,让航天活动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服务和增进人类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代振莹)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