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特色专题   →   宇航发射 →  正文
未来已来:长三甲系列火箭即将进入通用化时代——解读长三甲系列火箭持续高密度发射的背后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10月28日    字体:【】【】【

10月17日23时21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跃起,直上九霄,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一刻,对于身经百战的“金牌老将”而言,既是一次任务结束,亦是新的开始。

在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的节奏中,随着这最后一发按照卫星任务定制的火箭一飞冲天,长三甲系列的通用化时代就要来了……

三发火箭同上场

“1发,2发,3发?”没错,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同时在场的火箭的数量,一发已经高高耸立在塔架之上蓄势待发,另外两发静静躺着迎接相继而来的仪式。

虽然高密度的节奏已经是近年来中国宇航发射的常态,但是这样的壮观场景还是让人内心忍不住惊叹。

“同时三发火箭在发射场的现象,确实是比较少见的。”发射队副队长、总师陈闽慷对记者说。

用于本次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的长三乙火箭,于9月14日进场,并与另外两发火箭同时在场,交替发射。这种情况在今年尚属首次。

虽然临近发射任务的长三乙是主角,但同时还要兼顾另外两发工作,这便意味着发射队的工作量又增加了不少。

“高密度下的节奏,一般在发射场整个流程需要22~23天,但交叉后,会有5~7天的时间用来并行推进,这意味着大概17天就要完成一发任务。”陈闽慷介绍。

高密度下催生了管理模式的创新,谁在前方谁就要负责把控节奏,火箭发射队调度贾大玲起床后就一头扎进工作中,直到晚上9点之后才终于稍微松了口气。

“第一发火箭已经上塔,第二发已经完成了将近一半的工作,第三发已完成产品卸车等工作。”贾大玲说着“三兄弟”的目前进度。

对于箭在弦上的长三乙火箭而言,发射倒计时的最后四五天,就主要等着专家们进行加注前的最后把关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发射区01指挥员张亦朴在接受记者采访前,正琢磨着加注前的评审报告,这是他今年第五次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在的节奏确实非常快。”他感慨。

最后一发定制火箭

据悉,这次执行任务的长三乙火箭是最后一发按照卫星任务定制的火箭。

后续,所有的长三甲系列火箭,除了与卫星关联的部分,其他结构比如助推器、芯一级、芯二级等都将实现“去任务化”。

这意味着长三甲系列即将迎来通用化时代,“流水线”式的火箭生产总装方式就要成为现实。

之前的火箭研制和生产通常都是围绕一次具体的发射任务进行生产、总装,随着宇航发射高密度的到来,从2017年开始,型号队伍提出了“去任务化”设计,实现火箭单机级、系统级和整箭级产品化、通用化、组批生产。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曾在采访中表示,“去任务化”意味着单级火箭、单发火箭完成总装后,可以灵活调整其承担的发射任务,只要卫星和火箭接口保持一致,针对具体任务调整软件即可满足发射任务需求。

据张亦朴介绍,以往火箭都是针对发射任务专门设计的。2017年型号队伍提出的“去任务化”设计,主要就是对火箭进行通用化改进,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型号队伍在严控产品质量的同时,陆续实现了火箭不同部段的通用化,并在历次的发射中得到了验证。

“以后火箭研制分成两部分,像卫星支架、整流罩和飞行软件部分,都与卫星有关联,所以要根据任务来定制。但是其他箭上产品的技术状态是一样的,可以提前在流水线上进行批量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火箭的生产效率,也提升了火箭对任务的适应性。”张亦朴说。

今年长三甲系列火箭预计有13次发射任务,这是第九次执行任务。“去任务化”状态的确定,将为后续的高密度发射奠定基础。

第105次发射背后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升空之时,是长三甲系列的第105次飞行,对于保持着高成功率的“金牌老将”而言,一切看起来有条不紊、顺理成章的背后,曾隐藏着外人无法察觉的“顾虑”。

单从人员来说,高密度发射的背景下,一年十几次任务,足以让一个新人熬成老同志,这也是陈闽慷那代人在当时无法体验到的。

在陈闽慷看来,需要把老同志的成功经验总结起来,传递下去,但在高密度发射的节奏下,很难挤出专门的时间系统梳理。

“所以,就只能抓重点部位重点操作,从细化操作文件、工艺文件等方面入手。”陈闽慷表示,“如今的状态是,当有什么工作时,大家不需要吩咐就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有条不紊。”

即使国庆节有4天的休整时间,大部分人依然留在了这里。对于这些干着如此酷的事业的人而言,集体“硬核”过节自然秀出不一样的仪式感:升旗仪式、快闪小视频、健步走……

当大家一起在大屏幕前观看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时,只要有航天元素通过天安门广场,现场就不断爆发出掌声。

“干航天确实是一件很酷的事,值得受那么多苦。”陈闽慷感慨。

为了同时兼顾发射场和单位的正常运转,火箭发射队实行动态管理,因此每天都有队员进出场,贾大玲向记者展示了她手机里的一个专门备忘录,每天人员的接机、送机、安排食宿等一目了然。

从技术岗到调度岗,当年让她好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一个如此庞大的体系高速运转下去”早在实际工作中有了答案。“务实、高效。”这是她的总结。(郑恩红 段力滔)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