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特色专题   →   宇航发射 →  正文
迎战高密度:管理精细化,团队专业化——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试验队工作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0年10月11日    字体:【】【】【

9月2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A、B 星送入轨道高度约64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此次发射火箭为“一箭双星”串联构型,配套相应的整流罩及过渡舱段,以满足两颗卫星发射需求,是长四乙系列运载火箭该构型的第二次应用。

本次发射是长四乙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8次发射。面对年度10次发射任务的压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火箭试验队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提前布局,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太原、酒泉、上海三地协同,保质保量完成该系列型号宇航任务。

本发任务既是今年长四乙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收官之战,更是今年“十一”国庆的献礼之战。

多措并举,确保产品更高质量

9月份,长四乙火箭进入三连发模式。9月1日本发任务火箭试验队前期队员进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准备工作,与6天后发射的长四乙火箭年度第三发任务交叉并行开展工作,在转场、星箭对接、加注等重大节点前组织推演会,各岗位集思广益、充分讨论、规避风险。

与此同时,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四乙系列运载火箭后续两发任务的试验队员已经进场;大后方上海航天城里,科研人员同时在开展数据验证,总装总测工作不停歇,支撑发射场各项试验工作顺利推进。

“从7月3日第一发任务开始,长四型号落实集团公司要求,推行质量确认制,并逐步完善、固定下来。”长四乙火箭副总设计师梁艳迁介绍,在各级机关的统筹组织下,试验队按照发射场工作流程,对各项工作提前策划,形成覆盖质量、产保、风险控制等环节的一套表格,每项工作要求明确、记录完善、流程可追溯,实现了发射场工作更少人员、更短工时、更高质量,保障火箭安全上天。

此前,发射场质量工作由各分系统自主把握。推行质量确认制后,工作要求更清晰、管理更细致、数据更透明, “每个关键节点、每项关键参数都能有效把控,管理更严谨。”控制系统指挥刘虎对此深有体会。

目前,质量确认制仍在逐步迭代完善中。梁艳迁介绍,在后续型号任务中,将把质量确认制进一步提前纳入策划环节,完善事前工作。试验队员进场后严格按表格操作,前后贯通,更加规范,20 天以内完成所有发射场工作将成为新常态。

按照去任务化管理模式,长四乙系列运载火箭包括1种基本型构型和6种主要衍生型构型,按任务相关产品和通用产品分别组织投产,通用产品实现批次化管理、批量验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任务相关产品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确保产品质量可靠、任务状态落实到位。

降本增效,打造专职测发队伍

“我们是一支成长股。”火箭试验队一级控制指挥韩飞作此评价,他身着八院统一定制的黑色飞行员夹克,右襟别着一枚醒目的蓝色徽章 — —这象征着八院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

这支队伍于今年7月组建,十几名队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是一支集合八院各分系统单位组建起来的专业团队。目前团队成员分散在上海、太原、酒泉三地,一边承担常规测发任务,一边吸收消化各岗位操作细则,转化为测发队的专业规范操作。

“测发工作就像给火箭做体检,之前是由研发人员兼任测试岗,这相当于让医学博士做体检,更侧重火箭原理。现在计划培养一批‘值班医生’专门做体检,适应高密度发射新常态,提高工作效率。”梁艳迁介绍。

“欢迎专职测发队伍,把我们从测试工作中解放出来。”刘虎介绍,面临高密度发射形势,在人员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设计和测试工作量都更大,进场次数增多了、下班时间更晚了,专职测发队伍能让设计师有更多精力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

八院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分为两组,操作组对箭上状态更熟悉,在实操中查漏补缺、优化流程,将操作细节及时反馈到技术组;技术组负责规范操作细则,形成新的测发文件,完善专业测发队伍工作指南。

“干测发工作一定要细心,特别是到了发射场,一点小问题都是大问题。”韩飞有十几年的总装经验,他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其他分系统测发内容,一岗多职,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一样饱满。

预计今年年底,八院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将全面接手型号任务。 “等专职队伍全部人员聚齐,就能真正完成一次任务,证明我们的能力。”韩飞充满期待。(胡蓝月)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