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总体情况
    截至2010年底,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4.6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3.2万人,科技与管理人员6.9万人,约占在岗职工的52.1%,技能人才6.2万,占在岗职工的47.0%。在岗职工中,35岁以下占54.0%,36∼45岁占27.7%,46∼54岁占15.3%,55岁以上占3.0%;具有博士学历的占1.6%,硕士学历的占12.3%,本科学历的占25.4%。
    在岗职工北京地区4.7万人,上海地区1.6万人,西安地区2.5万人,成都地区1.2万人,其他地区3.2万人。
    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名,国家级专家102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6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56名。
    2010年,孙家栋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名海外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1人获“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称号、1人获中华技能大奖、14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奖人数在全国110家单位和部门中排名第一。
    在2010年“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企业类入选的50人中占据4席,名列全国各类企业集团之首。
    在中组部和国资委组织的2010年选人用人满意度测评中,集团公司选人用人工作民主评议3项指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之和平均为97.5%,其中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总体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之和达98.3%,在该检查组检查的中央企业中名列前茅。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重大工程培养和锻炼科技领军人才。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航天重点型号任务牵引和带动高科技领军人才发展;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德才兼备、基础扎实的年轻骨干参加重大工程的研制,在工程实施中识别和锻炼人才;坚持按照工程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要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实施人才接力计划。
    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集团公司着眼于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不失时机地推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建立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集团公司着眼于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培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开展了包括领导干部、型号队伍、经营管理人员、技能人员等多类型、广覆盖的人才教育培训。
    按照集团公司、院、所(厂、公司)三级架构,构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培训教育体系。
    2008年,培训职工21.8万人次,培训总学时651万学时,投入经费8500余万元,参加高一级学历教育毕业近1500人。
    2009年,培训职工27.8万人次,培训总学时684万学时,投入经费8600余万元,参加高一级学历教育毕 业1200余人。
    2010年,培训职工30.5万人次,培训总学时807万学时,投入经费9200余万元,参加高一级学历教育毕业近1400人。
    2010年招收自培硕士研究生314人,自培博士研究生41人。

    积极开展班组建设。班组建设由初期的质量信得过班组的争创发展到包含质量、技术、安全、成本、人才、保障、文化、制度、和谐等丰富内涵的现代班组建设,培育出一批战斗在科研生产最前沿的优秀班组和模范带头人,先后涌现出了唐建平班组、余梦伦班组、王连友班组等一大批优秀班组群体。其中,余梦伦班组等10个班组荣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称号;余梦伦班组、王连友班组、庞勇班组荣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称号。集团公司荣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称号的班组数量位居中央企业第一位。
保障员工权益
    在集团公司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员工的薪酬水平不断提高;集团公司制定了企业、事业单位聘用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确保平等雇佣;依法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员工享有法定的带薪休假期。
    切实把离退休人员的各项待遇落实到位,关心离退休人员生活,建立完善困难人员帮扶机制,妥善做好改制和重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的安置工作。
深化民主管理
    集团公司不断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职代会制度,使职代会成为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平台,厂务公开也不断向车间、处室延伸。通过完善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不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集团公司共建成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3个,共有31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有效促进了和谐航天的建设。
丰富员工文化生活
    组织开展了以“质量、责任、使命”为主题的员工演讲比赛、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全国航天题材网络集邮展览、CASC 杯乒乓球比赛和羽毛球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员工文化生活。集团公司4家单位荣获“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5家单位荣获“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