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袁洁:全面提升航天工艺水平和制造能力
    日期:2010年07月07日    字体:【】【】【

    ——袁洁副总经理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次工艺工作会上的报告摘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次工艺工作会的目的是:全面回顾2005年集团公司第一次工艺工作会以来的工作,总结取得的成绩,查找差距与不足,根据形势任务和发展的需要,研究确定今后一段时期工艺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航天工艺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确保各项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推进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


  一、五年来工艺工作的回顾
  五年来,集团公司创造了令国人自豪、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航天工艺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广大工艺工作者面对型号多、批量大、难度高、周期紧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保障了集团公司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了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一)五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1.工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了工艺研究的力度,各项工艺预先研究经费累计投入3亿多元,突破了一大批关键工艺技术;自2005年开始,集团公司设立了共性工艺研究专项,用于常见、多发和共性工艺问题的治理,至2010年已累计开展了93项课题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一批制约型号研制生产的共性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五年来,集团公司各单位共获得工艺方面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124项,共申报工艺技术专利568项,工艺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保证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型号工艺工作得到加强。在各单位领导和型号“两总”的重视下,型号工艺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整体能力进一步提升。型号开发阶段设计与工艺结合更加紧密,通过联合开发项目组、产品开发团队等方式,使工艺提前介入设计,提高了产品的设计工艺性,降低了制造风险;型号工艺攻关和工艺改进优化成绩显著,以型号需求为牵引,各院共组织开展工艺攻关和工艺改进优化项目2145项,突破了一批制约型号研制生产的工艺瓶颈,为按时保质完成科研生产任务提供了保障。
  3.工艺队伍素质和能力逐步提高。通过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艺师队伍管理办法》,各院、厂(所)加强了工艺师队伍建设,大部分院设立了总工艺师或副总工艺师;部分生产厂所建立了总工艺师、副总工艺师、主任工艺师、主管工艺师等组成的工艺师队伍,并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和待遇;部分型号按系列设立了型号总工艺师,工艺师队伍得到壮大。
  4.工艺装备条件不断改善。通过重大专项、重点工程等专项技改的投入,装备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数控化率明显提高,制造能力显著提升,保障了型号研制和批量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
  5.数字化制造技术稳步推进。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广泛应用,部分单位实现了CAPP系统与AVIDM系统的集成;工艺过程建模与仿真技术得到初步应用,丰富了工艺设计验证手段;DNC、制造执行系统等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制造资源、生产现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基于三维数字样机的设计制造一体化协同制造技术取得初步进展,对基于三维动画和多媒体的数字化装配工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效地提高了装配准确性和效率。
  6.先进制造模式研究应用取得突破。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积极开展了先进制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适合航天特点的制造模式方案和实施指导意见,并在生产线调整中进行了应用。部分单位应用成组技术、精益制造等理念,建立了产品制造单元和生产线,大大提高了产品制造能力。
  7.工艺基础能力进一步提高。集团公司组织开展了工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了集团公司工艺管理制度总体框架,策划并启动了工艺技术规范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工艺技术成果的积累和传承;组织对核心工艺技术进行了梳理,编辑出版了《电子产品设计工艺性》等4本设计工艺性丛书,组织召开了工艺管理、焊接技术、密封技术等20多次交流会,成功举办了数字化制造论坛;以《质量信息简报·工艺专刊》、《航天技术交流报》等形式,加强了对工艺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信息的共享。
  (二)存在的不足
  集团公司工艺工作经过5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较好地支持了航天型号产品的研制和批量生产。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艺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要求相比,工艺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部分人员对工艺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现代研制生产体系下工艺的范畴和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工艺工作贯穿于产品研制生产全过程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工艺技术同设计、试验技术一样是航天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设计轻工艺、重研制轻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工艺工作在完成型号研制生产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工艺研究持续投入不够。工艺技术发展长期依托型号牵引,自主投入不足,工艺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建立起工艺预研、工艺攻关、工艺优化持续稳定的自主投入机制和规范严格的管理程序,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研究应用不够,关键工艺技术储备不足;部分现有型号的工艺稳定性、可靠性不高,工艺整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重大科技专项及重点工程等型号研制生产的需求。
  3.工艺基础能力不强。现有的工艺管理制度和标准还不够系统完善,部分制度和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工艺信息化建设推进的还不够、不均衡,工艺设计手段有待改善,工艺文件质量仍需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和工艺交流、培训缺乏机构支撑,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工艺基础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4.工艺机构和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工艺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岗位设置还不够,部分单位没有独立的工艺管理机构,缺乏专职的工艺管理人员,兼职兼管还较多;部分院总工艺师和型号总工艺师设置还不到位,工艺师序列还不健全,工艺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单一,优秀工艺人员流失还较严重,领军人物缺乏,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二、工艺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和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宏伟目标,对航天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传统的工艺技术、工艺装备、管理模式等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艺水平和制造能力亟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型号研制呈现出“任务重、难度大、风险高,进度紧”的特点,产品升级换代越来越快,新材料、新结构越来越多,需突破的重大工艺瓶颈也越来越多,对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以研制为主、解决有无问题向研制与生产并重,高密度发射,提供高性能、高可靠产品的转变,对工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数字技术的异地协同、三维设计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制造模式和管理手段优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第四次工作会精神,围绕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和集团公司的发展,以实施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加大工艺研究力度,推进工艺规范化工作,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优化制造模式,发展数字化制造,形成一批标志性、示范性成果,切实提升制造能力,促进集团公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到2013年,集团公司要完成100项左右重大工艺专项研究,改进一批影响型号质量、成本和周期的落后工艺,突破一批制约型号研制生产的重大工艺瓶颈,治理一批共性、基础性工艺问题,研究应用若干先进适用技术;建立10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产品制造单元或生产线;健全型号工艺管理制度(标准),完成5000项企业技术规范的制定;培养10名左右集团公司级首席工艺专家,30名左右工艺技术带头人。工艺质量问题逐年下降,传统短线产品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到2015年,掌握一大批核心工艺技术,形成一大批高水平的工艺技术规范;建立完善的工艺管理体制、机制;培养一批工艺领军人物;全面实现工艺与设计的数字化协同和数字化工艺设计,构建满足科研生产需要的数字化制造体系。


  四、加强工艺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对工艺工作的组织领导。工艺是核心竞争力、是重要生产力,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工艺工作,特别是行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好工艺工作,为工艺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工艺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工艺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型号“两总”要高度重视型号工艺工作,加强型号工艺工作的顶层策划,切实将工艺工作纳入型号产品研制生产流程,组织开展好设计工艺性分析、工艺优化等工作;各单位要加强工艺管理机构建设,设置专职的工艺管理岗位,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工艺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加大工艺研究力度,进一步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快工艺技术的进步是当前工艺工作的主要任务,各单位要广开渠道,积极拓宽经费来源,在国家国防科工局等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的同时,要加强自主研究经费的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工艺创新工作。结合“十二五”的发展需求,制定工艺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确定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项目并加快实施,突破制约型号的关键技术;各院每年至少要安排研制生产总经费的0.5%,用于工艺基础研究和共性工艺问题的治理,并纳入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各型号应按阶段梳理型号研制生产中的工艺质量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组织开展工艺攻关和优化改进工作,突破型号产品研制生产的工艺技术瓶颈,型号“两总”和各单位领导要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相应经费得到落实,保证工艺攻关等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
  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制造技术中心的支撑作用,做好产、学、研、用的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对前沿技术的跟踪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工艺创新工作的高起点,增强集团公司的工艺创新能力,提高集团公司的工艺技术水平。
  三是推进工艺规范化工作,夯实工艺基础。进一步加强集团公司、院、厂(所)三级工艺管理制度(标准)建设,以工艺规范化管理促进各项工艺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通过型号工艺管理制度的完善,规范好设计工艺性分析、工艺风险分析、工艺攻关、工艺转阶段等工作,促进设计与工艺的结合,实现工艺与型号“同步策划、同步预研、同步论证、同步攻关”,提高型号工艺工作的成效。同时,要结合产品化工作的开展,规范工艺优化、验证和鉴定(定型)等工作,提高工艺的成熟度和可靠性。继续加强企业工艺技术规范体系建设,促进工艺成果的积累和传承;应用成组技术理念,以典型工艺数据库和工艺技术规范为支撑,大力推广应用CAPP系统,推进工艺规范化设计,提高产品工艺设计的继承性、稳定性及工艺文件编制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与同行业、高校和研究单位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工艺与设计的交流,拓宽信息渠道,开阔人员视野,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技术进步;规范工艺信息管理,建立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促进工艺信息共享,加强工艺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加强工艺队伍建设,提升工艺队伍整体能力。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艺师队伍管理办法》等要求,健全工艺师系统设置,改善工艺师系统的管理,发挥工艺师系统的作用。各单位要认真实施人才战略,把培养、引进和用好工艺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好,要为工艺人员的学习、培训和深造等提供条件,不断提高工艺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要拓宽工艺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健全职业发展序列,建立符合工艺人员特点的激励评价机制,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艺人员在荣誉奖励、推荐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提高工艺队伍的稳定性。
  按专业建立集团公司、院、所(厂)三级工艺技术带头人和专家队伍,明确其培养使用要求、职责权限和相应的待遇,搭建高级工艺专家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工艺发展规划制定、工艺预研、型号工艺评审、重大工艺问题处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把关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数字化制造,全面推进数字工艺。加速工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工艺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工艺与设计、信息技术的融合,构建数字化的工艺设计管理平台,实现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工艺过程管理数字化;积极推动CAX/PDM/PLM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工艺与设计的数字化协同,以AVIDM框架软件为基础平台,构建厂所协同研制环境,打通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制造通路,逐步实现跨厂所、跨地域的协同研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工艺数据库建设,促进工艺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力争早日实现“数字工艺”。
  六是积极开展先进制造模式应用实践,切实提升整体制造能力。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的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吸取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并行工程、成组技术、精益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和理念,优化工艺流程,调整工艺布局,改进生产组织管理,探索实践适合航天产品任务特点和产品化发展需求的制造模式,加强与技改等工作的结合,进一步建设完善典型产品制造单元或生产线,不断提升企业制造能力。
  七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工艺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各单位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各级、各岗位的工艺职责,将工艺工作纳入单位和型号责任人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各项工艺管理要求,确保工艺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各单位要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工艺工作业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定期给予奖励,创造有利于工艺工作开展和工艺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八是统筹策划,狠抓落实,确保以工艺振兴计划为重点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各单位要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要求,加强领导,统筹策划,系统部署,制定本单位实施工艺振兴计划的具体措施,确保以工艺振兴计划为重点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形成一批标志性、示范性成果。同时,要通过工艺振兴计划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工艺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自主投入力度,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实现航天工艺的跨越发展。
  来源:中国航天报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