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点燃探秘火苗 守望心中净土——记五院总体部首席研究员苗建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8年05月02日    字体:【】【】【

他玩转方寸热管,巧手为航天器量身定制“冷暖空调”,带领团队取得4项世界首创、6项世界领先成果;他对专业爱得痴、钻得深,16年来扎根航天热土,甘做无名英雄。他就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首席研究员、“苗建印班组”的核心人物苗建印。

领跑创新世界的辛与欣

在苗建印看来,未知的世界魅力无穷。因此,当“为嫦娥三号打造耐受300度温差‘冷暖空调’、重量却不足美苏百分之一”的任务横在面前时,他的眼中跳动着热烈的火苗。

需求苛刻、时间紧迫、没有先例,他带领团队,用8个月马不停蹄的辛劳,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相流体回路。

当嫦娥三号探测器探索深空、完美巡月时,苗建印带领团队打造的全球首创月球1/6g重力辅助两相流体回路热传输系统亦让国际震惊。要知道,这其中涉及的学科基础问题可是美国拟在2030年前才重点突破的。

随着苗建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热控会议频频邀请他担任主席或执行主席,与热控界国际顶尖人才同台论道。有时会议组织者为了迎合他的时间,甚至宁可推迟会议。

坚守专业阵地的痴与赤

从小苗成长为大树,苗建印始终扎根于航天的沃土。他对这片沃土爱得痴、钻得深。

面对诱人的机关工作机会,苗建印婉言谢绝;面对国外公司抛来的“橄榄枝”,他坚信“国外不可能给我们真正的平台”;面对某公司百万年薪的诱惑,他依然摇头。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远非金钱所能衡量。

就连单位内部的职位,他也“不放在眼里”。他仅当了两年热管组组长就申请让位于年轻人;他在担任室副主任3年后就主动请辞:“我要一心一意干技术,让年轻人来干管理吧。”

挑战自我极限的迂与愚

苗建印固执地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完美,简直像个“拼命三郎”。

为了确保精细到小数点后三位的精度要求,他亲自动手,把微型热管放在万分之一克的高精度天平上,边充装边量边调试,往往调试一圈下来,眼睛发酸发胀,人几乎快变成了“化石”。经过数不清次数的实验,国际上最小尺度的宇航级热管横空出世。

这样的事例在他身上还有许多。为了攻克空间失重条件下某个技术难关,他曾有近2周时间与外界“失联”,连续十几个昼夜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为了解决我国探月工程重大型号任务难题,他曾连续几个月后半夜驱车赶到外协工厂监督进度和质量……

锻造高效团队的仁与韧

和苗建印接触过的人,哪怕只是一面之缘,都认为他“非常有人格魅力”。

几年前,他的一名自培研究生,毕业在即却总是愁眉不展。原来,由于家庭困难,他打算回老家工作,而面对航天多年的培养又顾虑重重。苗建印得知后,热心地帮他在老家联系了单位,并宽慰他不要有后顾之忧。这名学生后来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偶然得知是苗老师替他交纳了数万元的研究生培养费。

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苗建印从来都是毫无保留,但要求又近乎苛刻。一位他与北航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提交毕业论文前,特意找了几位学校的知名专家预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于是,那年春节前,他很有信心地向苗老师提交了论文。没想到,节后他拿到的修改稿,工作量已不亚于重新写一篇论文了。原来,在假期里,苗建印用了整整5天时间细细批改。后来,这位博士生留在了苗建印团队里,成为一名技术骨干。他曾在多个场合深情地说:“苗老师不仅是我的学业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潘辰)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