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他的心脏,与液体发动机同频共振——记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领域总师刘站国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0年12月18日    字体:【】【】【

11月24日,有着“国之重器”之誉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强大推举下,将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控制大厅里,欢呼雀跃。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望着监控画面里渐渐远去、逐级分离的箭体,陷入了沉思。喜悦、欣慰、激动,又夹杂着那么多的不舍,这滋味,太熟悉了。那是父亲对孩子长大后远行的期待,也是父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感慨。

他是谁?让他百感交集、恋恋不舍的又是什么?

他,就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领域总设计师刘站国。让他恋恋不舍的,正是他倾注全部心血“抚养”长大的“国之重器”——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该型发动机擎起了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升空的主要动力。

同频共振,他承受太多

1989年,刘站国研究生毕业后来到11所从事常规发动机研究工作。1992年,该所成立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设计室,他开始从事液氧煤油发动机设计研制工作。

众所周知,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是一项全新的液体火箭动力攻关工程,许多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其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非常大。作为设计师,刘站国总是冲锋在前。无数个日夜,他能不能安心入睡,能不能做个好梦,都取决于项目是否顺利推进,难题是否能够按照他的设想如期攻破。

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热试车是最重要的验证环节,也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道坎。作为主要负责人,每一次试车,都少不了刘站国的身影。点火时,他担忧能否正常启动;正常工作时,他随时提防着可能突然袭来的紧急情况。试车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一颗心始终悬着。这种如履薄冰、同频共振的时刻,从现实生活中渗入了刘站国的梦里。经历多了,煎熬就更多,无形中,也在他的身体里,渐渐埋下了病痛的隐患。

一次,液氧煤油发动机整机试车点火后不久,突然出现爆炸,试验消防系统迅速启动,火很快就扑灭了。还未等警报解除,刘站国第一个冲进了爆炸现场,迫不及待地查看到底是哪个部位爆炸最严重。顶着发动机试车后强烈的热辐射,他径直跑到了试车间,钻到发动机喷管下左看右看,生怕错过了什么,又带着些许不甘和难过。

关键时刻,他最想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第一手资料,及时找到改进的办法,让团队的信心不受挫,继续迎难而上。

病痛伴身,他依然坚韧

2007年,刘站国开始担任11所副所长并承担多项任务。刚刚“抚养大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他又扛起了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重任。2015年,他几乎常年处于“西安—北京”双飞状态,一年下来,他能按时下班回家的日子,居然不足一个月。2016年,重型发动机联试试验在即,刘站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常常开会到中午12点半,随意吃个凉皮、肉夹馍,然后连轴转,晚上又继续工作到凌晨。每次试验,他都坚持驻守在现场,没有时间的概念。

高强度的研制工作进度要求,让刘站国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加之饮食不规律和休息不足,致使他的身体状况出现异常。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工作态度,用生命默默守护着他的发动机产品。2016年6月,长七火箭即将首飞,身在发射场的他又一次感觉到了不适,关键时期他硬是挺了过来。7月底,疼痛持续加剧,但重型液氧煤油发动机联试在即,到联试前一天下午,忙完了所有的工作,他才告诉妻子自己不舒服。

2016年7月的最后一天,被病痛折磨到极限的他做完一切预想和准备工作,把手上的事情做了最后的交接,才安心入院配合医生治疗。8月1日,入院的第二天,等待诊断结果的时候,他焦急地一遍又一遍翻看手机,等待着一个于他而言十分重要的电话。

“叮叮……”电话铃声响起,“刘所长,联试试验成功了!”刘站国不禁双手紧握,手心里是激动的热汗。他想,这下可以放心治疗了。

三进ICU,两下病危通知书,刘站国50多岁的身体,经历了太多病痛折磨。他从来不在意生命的长度,更在乎生命的质量。

今年10月20日,任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领域总师的刘站国,获评“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在颁奖典礼上,他激动地说道:大国重器,就是民族的底气。研发攻关再难,艰险再多,为了报国初心,我愿竭尽所能。

刘站国的心脏,早就和中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一起同频共振,迸发出了最为强劲的中国力量。(何怡)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