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寄语他们“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这封回信如星河灯塔,照亮了中国空间站从蓝图走向苍穹的壮阔征程。
彼时,天和核心舱已在轨运行一周年,问天实验舱正蓄势待发,中国航天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向党的二十大献上“太空家园”的厚礼。三年后的今天,中国空间站以“T”字构型傲立苍穹,成为夜空中最耀眼的中国星。回首往昔,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早已化作璀璨星河中闪耀的现实,熠熠生辉。
集团公司党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组织召开集团公司第四次青年工作会,系统谋划青年工作,积极回应广大青年关心关切,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青年创新工作的意见》(“青创16条”),从强化青年创新政治引领、搭建青年创新全景舞台、培育一流青年创新人才、盘活青年创新优质资源等方面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组织成立青年博士联盟,每年定期开展钱学森青年创新基金等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为航天青年加快成长成才铺就“高速路”。
灯塔引航,逐梦苍穹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空间站建造任务最关键的阶段,为所有航天青年注入了强心剂和动力源。自2022年5月2日以来,中国空间站工程持续刷新航天纪录,取得多项里程碑式成就。
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正式拉开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序幕,为后续神舟十四号乘组入驻运送物资并验证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吴桐小雨 摄)
“问天”(左),“梦天”(右)
2022年7月与10月,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相继发射升空,通过复杂的在轨转位操作完成“T”字基本构型组装,使空间站总规模达到约70吨,成为世界上第三座大型在轨空间实验平台。
空间站全构型的“工作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实现首次“太空会师”,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收官之战。如今,神舟二十号已经发射升空,开启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五次飞行,挥毫泼墨续写天宫史诗。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一次次壮丽飞行,在通往太空的征途中描绘出最美的中国航迹。这航迹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勇于“挑大梁、担重任”的航天青年。
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朱海洋,是“筑梦”空间站建造系列发射任务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也是承担我国多个重要运载火箭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的“尖兵”。
“当时恰逢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首战。‘筑梦’青年突击队全体队员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现场谈感悟并撰写决心书,立下夺取胜利的青春誓言。”朱海洋说,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8天后,队员们攻坚克难,全力保障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空间站全面建造阶段首战告捷。
作为我国现役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堪称中国航天迈向航天强国的“入场券”,其设计难度之大、研制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工作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五系列火箭研制人员黄聪和同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的重要嘱托,积极关注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探索与研究智能控制技术,拓展专业领域,培育新思路,助推新技术,致力打造创新方案的“育种基地”。
“通过自主研发与攻关,在空间站任务中我们先后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与飞行验证,提升了空间站任务控制系统与运载火箭的可靠性。”黄聪说。
收到回信时,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的队员们曾坚定地说道:“有幸生逢一个如此蓬勃的问天时代,我们会永葆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朝气和信心,在工作中践行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开拓进取、创新突破,不负青春、不负嘱托。”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三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庄严承诺,用奋斗书写忠诚,用成功报效祖国,为中国航天的辉煌未来,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奋斗者,正青春
“读了来信,我想起了9年前在你们那里同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的情景。9年来,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激励了空间站建造团队的青年,也点燃了广大航天人的奋斗热情。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天宫遨游,中国航天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青年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纵览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一代代航天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将青春年华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结,与航天同成长、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共同谱写和唱响了充满梦想与热爱、探索与创新、追求与奉献的青春之歌。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我们同青年朋友们到航天城来,就是要实地感受载人航天精神,激励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个多小时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说青春、论志向、谈梦想。
嫦娥三号着陆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作为科技界优秀代表的孙泽洲,在座谈会上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届时我们会让五星红旗展现在月球上,会让中国制造的月球车漫步在月球上。”
就在那一年,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虹湾地区,玉兔号月球车行走的车辙印在了月球表面。正是“让五星红旗展现在月球上”的必胜信念,激励团队大胆创新、全力攻关,突破了导航控制和月面移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在共同努力下,嫦娥团队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等一系列壮举。这不仅彰显了中国航天的雄厚实力,也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航天事业。
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同样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王庆华作为五院研制导航卫星的一名基层员工,她曾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情况和相关技术成果。在她的参与下,北斗团队攻克了以星间链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导航定位服务。
北斗组网(来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网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航天青年的心中。他们深知,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擘画自立自强的星海长卷。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所言:“我充满信心,我相信真正的‘90后’们一定比我们做得更好!”
星河无垠,征程未已。新时代的航天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投身到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他们正以青春为笔,将总书记回信中的殷殷嘱托,续写成中华民族面向宇宙的精神宣言。
这片星河,永远闪耀着自立自强的光芒;这个春天,永远激荡着青春奋进的力量。
(邓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