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111厂23车间第三条表面处理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并投入使用,至此,该车间3条表面处理自动化生产线全部投入使用。产线具备各项产品的阳极化、复合电镀、新工艺的生产加工能力,承担着表面处理约90%以上的加工任务。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产线的运行成本,提高产线的加工效率,是7111厂对自动化产线的新要求。车间立足不同产品的加工特点,思新求变,从作业方式、人员培养、硬件升级等方面着手,以科学管理赋能自动化生产线的健康发展。
人机连“跑”,降本又增效
表面处理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前,操作人员需要对功能主槽、前后处理槽的液体进行加热,中途作业中断后,则需重新加热,耗时费能。对于生产线来说,不间断连续作业是最佳生产方式,这就需要生产人员跟着产线“跑”起来。
车间将生产线人力资源用两种方法进行整合调度。第一种是“组合跑”,调度人员提前一天根据加工任务量,选择不同的作业人数,利用人数的不同配置,实现高低产能的不同输出;第二种是“接力跑”,每天两班人员交替作业,生产线可实现13小时连续生产,还可根据电价波动,实现夏季错峰用电。在“组合跑+接力跑”的作业模式下,今年第二季度,车间表面处理阳极化自动生产线加工任务环比增加了15%,而耗电量环比仅增加8.4%。
以人为本,增强驱动力量
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对传统手工作业操作的方法和习惯带来了冲击,培养、训练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和正向反馈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支撑车间自动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
在产线调研、建设、调试、运行全周期,技术人员发挥“排头兵”作用,施行产线承包责任制,每条产线都是由负责“承包”的技术人员先学、后用、再改,一边建设一边完善。3条产线累计完成近20个改进点,自动化生产线的工艺合理性和运转流畅度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一条好的产线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用得好。“他们都会用,我可不能被年轻人比下去!”这是表面处理老师傅杜子宣的心声。车间表面处理采用轮流带班的方式,“逼”着大家对产线周期运行、零件全流程加工状况进行跟进,老师傅们仔细琢磨,年轻人跃跃欲试,大家都憋着劲要比一比,看谁带班干的活儿又快又好。
经过人和产线的不断磨合,车间技术、技能人员快速成长,在适应了自动化生产线的作业特点之后,再对其进行深入优化,实现双向正反馈。
升级改造,挖掘产线潜能
生产线既要满足现有产品生产的需要,同时也要具备新型号产品的加工能力。车间给各产线分配了维修保养人员,随时对产线开展针对性的硬件升级和设施改造,深挖产线潜能。
根据型号产品变化,车间自制了多种产线配套工装,两年时间里,产线配套工装增加了约3倍。工装改进后,产线单槽的零件加工数量也随之增长,原来的纯水流量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车间组织维修人员对纯水管路进行扩容,新并入一条供水管路,以保证纯水的供应量。
部分小规格的研制零件,电镀处理时需要精度更高的小功率电源,车间又对产线局部电源进行了改造,通过高、低电源组合配置,实现大规格零件电镀处理高效率、小规格零件电镀处理高精度的灵活作业方式。
从2020年年底至今,表面处理自动化生产线走过了从建起来、用起来,到“活”起来的发展阶段,车间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对产线进行科学管理,切实推进低成本运行、高效益产出,实现表面处理产品加工提质增效。
(冯宇红 黄又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