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智慧天网一号01星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4年05月11日    字体:【】【】【

草木葱茏、蓝花楹开,初夏的大凉山云雾缭绕,一支穿云箭震天动地,呼啸而出。5月9日上午,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托举智慧天网一号01星奔向苍穹,随后成功将卫星护送到预定轨道。

两发火箭共同进场

高密度又来了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三乙火箭是一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属于“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含长征三号甲、乙、丙)运载火箭家族。这是长三乙火箭的第95次发射,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第140次出征。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这同一工位上,很快又将迎来下一发长三乙火箭的发射任务。两发火箭同一个专列进入发射场,再次开启了高密度发射模式,百余名发射队员开展发射场工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忙碌而热闹。

这是2024年1月至今,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的第二次发射任务。“去年任务排布相对较少,今年就多了,一共有12发左右的任务。”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陈闽慷介绍,本次任务也正式标志着长三甲系列火箭再次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

“自2006年开始,长三甲系列火箭经历了三轮高密度发射,从这次任务开始将进入新一轮高密度发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覃艺专门绘制了一张任务数量统计的曲线图。

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是第一轮,长三甲系列火箭13个月内完成9发任务。2010年到2012年是第二轮,3年26发,而且形成了交叉并行测试发射模式创新,具备了最短间隔15天发射一枚火箭的能力。2015年到2021年是第三轮,平均每年10发左右,其中发射次数最多的年份是2018年,一年发射了14发,2019年4月,长三甲系列火箭成为我国首个发射次数达100次的系列运载火箭型号。

“接下来,2024年到2026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们进入了新一轮高密度发射阶段,将连续几年保持每年十几发的节奏。”覃艺自信满满,“单一型号长三乙的100次发射很快就到来了。”

发射密度提升的同时,火箭也在日臻进步。前几年,长三甲系列火箭通过开展运载能力提升和可靠性提升的“双提升”技术改进研制,以及通用化、去任务化管理模式创新等工作,为完成新一轮的高密度发射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是“金牌火箭”

也是用户信赖的运载工具

“细节方面我们一直在精进。”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张耘隆介绍,本次任务的一个创新点是首次采用Ka频段天基测量子系统,利用中继星将遥测数据下传,相比之前S频段天基测量子系统,传输速率显著提升。这一改进保障了高频环境测量数据和图像数据的有效获取,尤其是在星箭分离的重要时刻,能够掌握“乘客”离开和开始新旅程的准确情况。“没有延时,是实时的。”张耘隆补充道。

相应的,运载火箭系统也增加了测控中继终端和相控阵天线。相关单机产品和技术此前在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上都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次改进也是一次“长征家族”间的横向借鉴。

相比“嫦娥”“北斗”“风云”“高分”等“老朋友”,本次发射任务的“乘客”——智慧天网一号01星是“新朋友”,而且还是一个商业订单。

长三乙火箭整流罩上方有3个标识,分别是清华大学、清申科技和上海·临港,航天科技集团长城公司作为承包商为客户和运载工具之间搭建了合作的桥梁。

“根据卫星需求,这次在整流罩上特别设计了相应数量的操作口和透波口。”张耘隆说。操作口是用于整流罩合罩后,便于对卫星开展更换星表插头等操作。透波口是在火箭整流罩上指定的区域,将火箭整流罩的金属材料替换为非金属复合材料,有利于卫星天线地面测试时的数据上传和下传,避免金属材料的电磁屏蔽效应影响信号传输。

回望这次任务的多方合作,长三甲系列团队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高效履约,面向用户需求,积极对接落地,延续了一以贯之的“值得信赖”的金牌品质。

杨成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