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高端仪器产业正处于历史性嬗变的关键时期。这一领域不仅面临技术突破的挑战,还有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102所所长缪寅宵接受记者采访,揭示了航天视角下的破题逻辑——技术领先才有话语权,而持续革新的创新生态才是突围的关键。
被卡住的“工业之眼”
“只有自主创新才是国产高端仪器的唯一出路。”缪寅宵的讲述揭开行业现实:30万元一台的国内品牌仪器设备中,进口核心检测器占去九成利润,国内企业却只能赚取组装费。这种“低端锁定”折射出产业链的结构性短板——精密光学元件、特种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成为制约中国高端仪器发展的隐形天网。
高端仪器发展的困境,本质上是国际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与自主产业链生态的构建权相争的结果。缪寅宵解释,欧美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时期建立的先发优势,将仪器研发与标准制定深度绑定。例如,表面粗糙度等基础参数的测量方法,往往由发明仪器的企业定义,全球企业只能遵循其规则。若无法突破标准壁垒,即便国产仪器性能达标,也难以被国际市场认可。与此同时,产业链生态的薄弱让中国企业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上下游协作低效,最终形成“造得出仪器,挣不到利润”的困局。
如今,全球高端仪器产业竞争已演变为规则主导权的深层次博弈。一些跨国公司不仅完成了技术标准体系的布局,更通过专利壁垒与生态锁合机制抢占价值链制高点。只有推动技术路线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才能实现从技术到规则再到生态建设的跃迁,最终构建我国高端仪器产业的创新生态版图。
缪寅宵认为,国产高端仪器的突围,远非“被动模仿”所能解决。曾经,有的中国制造企业受制于技术约束和标准依赖,长期陷入“低端制造—微利循环”的结构性陷阱。高端仪器领域亦是如此,若核心技术没有突破,关键部件依赖进口,自主创新生态没有构建,仍可能“命门”受制于人。
技术自信与生态构建的双重逻辑
面对困境,一院102所选择了两条突围路径:在技术端,他们成功研制气体纯度分析仪,解决了核心传感器的问题。在市场端,他们与地方政府共建智能检测仪器产业化基地,实现6类核心部件国产化,建立起高端仪器的创新生态环境,实现国产高端仪器产业集群化发展。
航天单位为高端仪器突围提供了独特方法论。在极端环境下锤炼的“反向验证”机制,成为技术迁移的突破口。例如,为支撑火箭热防护结构设计验证研建的辐射热流基准装置,因其在极端高温下的量值可靠性、准确性,被转化为冶金、能源等民用行业标准。缪寅宵指出:“航天技术的‘苛刻基因’,恰恰是打破国际标准垄断的利器。”这种从特殊到通用的技术转化,不仅需要场景创新,更依赖对底层机理的深度掌握。
技术领先的核心在于持续迭代,技术突围不能止步于“追赶”,而需形成“代际差”。为此,102所通过快速迭代保持领先,“即便对手模仿上一代,下一代技术也已蓄势待发”。
而生态构建则是另一维度。缪寅宵谈道,“若高速公路上只有加油站,行业内卷就不可避免;但加油站、餐馆、便利店形成服务生态链条,才能共生共赢。”在高端仪器领域,这意味着从“单点突破”转向“链条协同”。
与AI、量子共舞的新赛道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高端仪器开辟了新战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测量技术正在向极微观发展,并从传统的物理域发展到认知域,而高端仪器是测量技术发展的集中体现。缪寅宵认为,高端仪器既是“极微观尺度下观察世界的眼睛”,也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据世界的桥梁”。
量子技术的融入使高端仪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使人们可以在原子尺度下实现宏观世界的测量,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以飞秒光学频率梳为代表的高端科学仪器,使量子精密测量技术走入具体工业应用场景。缪寅宵说:“这些领域正是我国换道超车的窗口。”
此外,仪器的价值已从“工具”升级为“数据生产资料”。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是算法、算力和数据,而仪器的价值正是提供可靠、可信的数据。以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与标准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为例,其核心任务是按照“规范形成标准、计量建立装置、测试形式能力”的总体思路,开展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与标准技术研究,解决人工智能“敢不敢用”“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的问题。“若测量数据本身失真,算法再先进也是空中楼阁。”缪寅宵表示。
高端仪器的竞争,终局不在实验室,而在生态场。正如缪寅宵所言:“今天的中国,既要学会在已有规则中突围,更要敢于在无人区定义自己的规则。”这条路注定艰难,但却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邓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