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第一次“摸”到了真实的月亮—航天科技八院嫦娥四号探测器分系统研制团队攻关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9年02月18日    字体:【】【】【

“月球车”就是嫦娥四号探测器“两器”中的巡视器。在浩大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研制工程中,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了五个半分系统的工作,其中的“四个半”关乎“月球车”。现在,看着“月球车”在月球上移动,大家很兴奋:“就像摸到了真实的月亮。”

“看月亮有了别样感觉”

中国人探索深空的步伐,从距离地球最近的“月亮”开始。由于各种原因,八院与探月一期任务擦肩而过。2004年,探月工程二期立项的消息传来,八院立即开展工程论证和研究。

“自从承担了探月任务,每次看到月亮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张玉花说。从钻研17年的载人航天领域转向陌生的探月领域,这位航天女杰开启了“嫦娥”探月之旅。

作为月球车移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刘殿富参与了嫦娥三号移动分系统的设计和研制的工作,如今,在嫦娥四号面前,接力棒再度交到了他的手中。在这个漫长的交接过程中,产品经历不断地改进,大大小小的试验测试不计其数,执行任务时,他必须时刻处于警惕状态,不容丁点松懈。

一次验证中,测试数据出现细微的波动,大家都认为只是正常现象时,他坚持要找出背后的原因。为此,他利用工作间隙认真分析,查阅了几大摞报告,直到确定波动对系统没有影响,才松了一口气。

月球车就像一只飞得极高的风筝,它在遥远的月球背部行车时,人们在地球上时刻遥望,恨不能望眼欲穿,而风筝线攥在汪莹手中。这位804所测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被誉为“放风筝的嫦娥”,她负责的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不可小觑——负责月球车与地球的通信联络。

在巡视器主结构生产过程中,为了争取顶板热控效果和质量的完美,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武带领队员对库房中的200多张铝蒙皮毛配件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力求不留一丝瑕疵上型号。当顶板成品送去热控实施时,见多识广的老师傅也啧啧称赞:“真漂亮!”

“又来家里出差啦?”

外协产品多,是研制团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之一。巡视器体积虽然不大,但光同移动分系统相关的,就有一大堆:电机十余台,轴承18类176个,密封圈13类上百个,驱动机构、摆臂机构、差动机构十余个……

805所负责研制移动分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总共加起来有14个机构之多。

队员们决定“榨干”设备的利用率:错开测试时间,并行开展试验。这边机构测试刚结束,立即搬着控制器到另一边开展测试,两边测试人员无论白天黑夜轮番工作,终于使产品顺利按期交付。

即便当繁忙成为了常态,独立评估时的繁忙程度,还是让队员们有点“措手不及”。

当时移动分系统需要参加两项独立评估,20多位专家,在短短5个月时间内,陆续提出了上百个书面问题和建议,以及十多个待办事项。这些,全部需要移动分系统团队一一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在最后的总结阶段,他们拿出了一个半月时间完成的12类共144项试验总结,详尽答复了所有专家问题。没有人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虽然811所早早地就完成了电源控制器产品研制,但月背巡视任务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新技术要求,此外,他们还要应对产品的长期贮藏挑战。为此,近百项复查、测试工作一项都不能少,一刻都不能松懈。

他们迈出了先驱性的一步

作为嫦娥四号上天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发射场阶段的工作成为严把质量的关键一环。张玉花介绍,团队里不少新队员都是第一次进入发射场工作,但在团队“从严自我要求”氛围的引领下,他们迅速适应了新环境、新要求,并渐渐成为系统测试和数据判读工作中的主力。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队员们时不时来上一场头脑风暴,这成为他们工作之余的消遣。在他们看来,这种颇为激烈的碰撞交锋,“有助于提升预想问题和回想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从互相交流中转换思维,以不同角度互相启发,不断完善工作质量,他们交出了发射场“零问题”的满意答卷。

创造往往在这样的执著中孕育。八院嫦娥四号探测器研制团队在应对嫦娥系列任务挑战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和首次应用。

例如,桅杆等机构的多功能搭载,以及巡视器蜂窝夹层结构的设计、储存变形、轻量化等方面经验,为后续的嫦娥五号等航天器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有益的借鉴。巡视器移动机构的研制经验,更是将人类生活的轨迹扩展到月球,为后续发展可能的载人月球车等月面移动设备,为建立畅想中的月球基地乃至月球生活图景,迈出了先驱性的一步。(赵聪)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