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一院211厂高效利用资源提升检测能力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8年10月10日    字体:【】【】【

今年,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的科研生产任务呈现“井喷”的形势。任务爆发增长,需要高产能作支撑,突破制造能力的瓶颈。其中,检测能力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三维扫描仪、六自由度自动测量系统、现场型全自动坐标测量系统等先进检测设备陆续到位,211厂检测能力也得到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如何用好这些设备,让这些资源的效能持续发挥?质量处探索出了特有的存量经营之道。

“空窗期”搞“推销”

机器人三维扫描仪是质量处2015年引进的一台先进检测设备。按照当时的规划,该设备主要负责某批产型号壳体的检测,实现机器人代替手工检测,提升产品的检测质量。由于型号任务的变化,型号停产,设备即将进入“空窗期”,于是,质量处开始了“推销”之路。

机器人三维扫描仪是一台六自由度机器人挟带检测设备,通过提前编制机器人运动程序,实现产品全方位自动检测。

这是一种全新的检测方式,211厂各单位了解的不多,再加上检测方式比较新,愿意尝试的人也寥寥无几。于是,质量处技术员虞波决心去“上门推销”,给设备揽活。他先后去1车间、3车间、11车间、工艺研发中心,在各个生产一线“推销”。

比说服别人更难的,是设备与待检产品的匹配性问题。3车间某钣金件是虞波推销成功的待检产品之一,但是二者的匹配性着实让虞波头疼了一阵子。

机器人检测路径的规划主要依托对产品三维模型进行二次建模完成,此钣金件没有三维模型,无法对壳体数模进行自动化编程,采用手动示教效率低,且容易受到六个轴相互干涉的影响。因此掌握建模技术,是摆在设备拓展应用前的第一关。

于是,虞波在厂内厂外开始了搜索。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虞波终于完成钣金件的逆向建模,并编制了测量程序,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化检测,进一步拓宽了设备的应用范围。

现在,虞波正在与11车间共同优化口盖等产品的检测模式,编制口盖等薄壁板类产品的通用的检测程序。他还联合102所为产品定制了检测工装。“等后面工装到位后,正式应用上,一台设备可能都不够用。”虞波兴奋地介绍道。

目前,设备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检测任务量,检测种类覆盖了包括口盖、盖板等在内的15种产品,单就某伺服舱,效率提升了50%左右,而且大大缓解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

“换装”实现自动化检测

2017年夏天,质量处与厂家联合开发了一套自动化检测系统——螺栓硬度自动检测系统,它有3个工位可以同时流水线作业。通过传感器自动感应完成检测,这一高效方式激发了4检验组检测员黄艳军的创造力——他想通过给待检产品“换装”的方式,实现自动化检测。

原来,4检验组有一台落式硬度计,主要负责检测螺纹块的硬度值。这是一台十几年的老设备,需要人手摇装夹,人工读取检测值,再加上中间设备检测时的等待时间,一件检测需要30秒左右。“尤其是老师傅,一直在那坐着,腰受不了。”黄艳军说道。

今年,螺纹块的任务量由500件涨到了2万件,至少需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全检测完。于是,黄艳军想到了适合批量操作的螺栓硬度自动检测系统。

他找来组里有经验的老检测员王建民,一起商讨解决方案。螺纹块又薄又小,如何才能接触到设备的传感器,实现自动检测呢?根据设备传感器的特点,他们给螺纹块设计了一个金属小工装。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工装的高度和装夹面的宽度,终于让工装与螺纹块完美地装在一起,实现了传感,使设备测头也可以自动检测螺纹块的硬度,实现了自动化批量检测。“换装”后的螺纹块,检测效率比以前提升了4倍左右。

创新驱动,需要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更需要新的思维和意识。带着创新思维去“经营”现有资源,就能不断激发出存量的活力,创造出更多的增量。(宁丽红)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