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试验队工作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1年08月13日    字体:【】【】【

8月6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中星2E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今年下半年高密度发射开局之战就此打响。

“8月的首次任务,可以说是高密度发射的开始,”长三乙火箭总设计师陈闽慷说,“按照计划,包括本次发射在内,长三乙火箭将在今年的后5个月中执行8次发射任务。长三乙火箭发射密度迎来史上之最。”

高密度态势下,更要坚持高可靠

面对接下来的高密度发射挑战,长三乙火箭试验队按照精细化、确认制工作要求,一项项排查质量隐患,通过测试找出产品质量问题。

据长三乙火箭副总设计师胡炜介绍,团队实施电子化、全流程的发射场质量确认制,利用精细化与确认制管理系统提高了质量管理效率,强化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此次任务中,团队还通过应用自动判读系统、开展技术优化,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这枚火箭上,基于图像的自动判读系统进一步得到应用。

据长三乙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亦朴介绍,火箭在飞行时,要通过控制发动机喷管的摆动,控制姿态和飞行方向。一旦喷管极性出现错误,后果不堪设想。基于图像的自动判读系统可以拍摄图像、利用算法直接生成结果,并与箭上伺服机构反馈电压进行比对,自动判断设备状态是否正常。

在以往的测试工作中,测试人员要用眼睛观察喷管的摆动方向,确认整个姿控链路的极性,而喷管的摆动幅度很小,人眼很难看清。

为此,研制团队在发动机喷管旁边加装了摄像头,既避免了人为失误,提高了判读准确性,又便于保存试验记录。

此外,此次发射的长三乙火箭还对导管材料等完成了3项可靠性改进。

岗位融合+去任务化,缩短发射周期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反复,给试验队人员交替、前后方统筹、资源调动等方面工作带来了压力。

一方面,试验队艰苦努力、辛勤付出,许多队员将继续留在发射场坚守岗位,连续执行多次发射任务。另一方面,试验队通过“岗位融合”精简队伍,减少人员占用。

“由于火箭的技术状态、试验队组织流程较为成熟、稳定,试验队实行‘一人多岗’制度,应对高密度发射。”张亦朴说。

同时,试验队统筹安排工作,已经开始了下一枚火箭的技术区测试工作,这将令一枚火箭的发射周期从23~24天缩短至17~18天。

胡炜表示,火箭去任务化也为适应高密度发射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前,长三乙火箭在部分任务中采用了双锥段全透波整流罩技术和仪器舱统型工作。从这枚火箭开始,长三乙火箭将在仪器舱统型的基础上,全部采用双锥段全透波整流罩,进一步提升火箭的去任务化能力。

其中,双锥段全透波整流罩通过更换材料,实现了整流罩双锥段的全透波。这意味着卫星天线测试不需要再单独开具透波口。这一更改可以满足大部分卫星的需求,提高发射场工作效率。

仪器舱统型工作是指对长三乙火箭改2构型、改3构型的仪器舱进行统一设计。以往,由于不同构型的火箭整流罩大小不同,对应的仪器舱也不同。仪器舱统型后,改2、改3这两种构型的火箭可以互换整流罩,进一步提高了火箭对不同发射任务的适应能力。

据了解,目前长三乙试验队正在推进西昌到北京的运载火箭远程测试网络建设。网络建成后,队员在北京就能远程实时进行数据判读,这将有助于减少人员占用,进一步提高发射场工作的效率。(宋皓薇)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