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四院41所战疫情保生产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2年12月01日    字体:【】【】【

银杏变黄,枫叶渐红。卷土重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科研生产节奏。这是一场严峻大考,41所干部职工众志成城,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以无畏的坚守彰显着航天人的本色。

临危受命 不辱使命

“5、4、3、2、1,点火!”“传感器正常!”“数据采集正常!”……11月初,41所首次承担的某标准试验发动机点火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所有测试数据真实有效。

由于白鹿原试验区封控,41所临危受命、主动担当,紧急承担了四院某标准发动机的总装、试验和测试任务。该标准发动机试验是型号发动机研制和生产流程中的必要环节和重点环节,对固体发动机性能预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疫情当前,接到试验任务后,41所多名试验组人员坚守岗位。在试验准备过程中,试验与测试技术组组长王增辉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现有的试验工装不能满足标准发动机与试验台的匹配要求,二是试验数据无快速标准化处理程序。

对此,王增辉认真研究、系统梳理、大胆创新,完成了试验工装的方案细化和三维设计,并快速绘制了二维图纸交付厂家加工,最终实现了标准发动机的快速安装和固定。队员曾庆海则利用技术特长编写程序,实现了标准发动机工作时间的快速准确标定,大幅提高了试验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目前,41所标准发动机点火试验能力满足任务需求,在保证质量情况下实现了试验任务按节点完成,确保了各型发动机的研制进度,为全面完成本年度各项科研生产任务保驾护航。

数字抗疫 精准高效

疫情发生以来,为积极响应“大体量、高频次、短周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需求,41所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打响了“数字抗疫”第一枪。

41所信息中心成立了由6名党员组成的“数字抗疫”技术攻关党员突击队。连续多日,突击队借助互联网各类统计工具平台先后开发了疫情期间到岗人员统计表、订餐统计表、上门核酸统计表、人员管控统计表等在内的12个小程序,涉及数据项130余类,先后收集、汇总、整理了10万余项数据。

为解决数据结构化存储、系统化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等问题,突击队用3天时间进行了高强度的开发和技术攻关,完成了“人员健康监测数据中心数据看板系统”的开发工作,将职工每天的健康码状态、管控状态、可上岗人员信息等进行集中展示和变化趋势分析。

该系统不仅为疫情防控各项决策提供依据,也是该所完全自主开发的第一套可视化数据分析展示系统。据技术负责人介绍,后期该项技术还将为经营管理和科研生产提供数据保障。

数字本无情,正是因为有了全体干部职工与数字化技术的“双向奔赴”,才让其散发智慧力量,更好、更快、更准确地助力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的决策与执行,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打牢基础。

闻令而动 逆行而上

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职工的生活保障,该所在接到上级通知后不到一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保供组”志愿者队伍,主要负责为生活区职工发放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在为封控单元楼配送物资时,该所志愿者薛磊穿着一级防护服为200余户居民送去物资,30多层楼、7个小时,由于防护服穿脱不便,薛磊几乎不敢吃喝,汗水早已浸湿了衣服,深夜回家后,等待与他视频的宝宝已经熟睡……

年轻博士周南主动请缨参加志愿者服务,为公寓楼内被隔离在房间里的青年送餐。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周南花了近40分钟才送完20余份早餐。“这样下去可不行,饭都要凉了。”于是,周南重新梳理标注红码的房间楼层和房号分布,很快绘制出了一份送餐路线图,一下子就节省了20多分钟。

11月1日深夜,该所接到紧急核酸辅助检测要求后立即发出招募令,各党支部书记闻令即动,短短1个小时就成功组建队伍。凌晨5点多,11名职工奔赴核酸检测点。

疫情里最暖心的是看到那一抹志愿红,最安心的是看到那忙碌的天使白,最放心的是看到那处处绽放的航天蓝。本次疫情,41所有人居家隔离、有人封在办公室,在人员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该所组建了一支又一支志愿者队伍助力疫情防控。

不管是清晨还是深夜,在招募令发出的一瞬间,闻令而动的锐气立刻汇聚成战胜疫情的底气、朝气和勇气。相信在各条战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该所终将冲破困境,凝聚起冲刺四季度的强大合力,在航天强国建设以及推动“三高”全面发展的新征程上继续奋发前进。(陈旭)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