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长三乙火箭发射队以高可靠性保证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3年08月28日    字体:【】【】【

8月1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然而,对坚守在发射场工作岗位的发射队员们而言,火箭炽热尾焰画出的完美轨迹比荣耀的加持更令人欣慰。

为保证任务成功,长三乙火箭发射队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在队员们的努力下,辛勤付出终于换来成功的喜悦。

优化改进 量身定制

长三甲系列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张耘隆介绍,为使执行本次任务的长三乙火箭更好地适应有效载荷,他们对火箭的箭上和地面设备共进行了10余项优化改进,进一步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

张耘隆坦言,作为我国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型火箭,长三甲系列火箭经历了大量发射任务的考验,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有目共睹,但研制团队从未停下优化改进的脚步。长三甲系列火箭近年来采取的多项技术改进和可靠性增长措施也应用于本次发射任务,为用户提供了优质发射服务。

据了解,长三乙火箭发射队还在管理上持续改进提升,严格把控质量、防范风险,探索实施岗位融合,精简发射场人员,高质量、高效率保证成功。

除了完成日常发射任务,发射队还统筹现有人力、物力,持续推进火箭可靠性与运载能力双提升等工作,为后续高密度发射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火箭可靠性与运载能力双提升工程已完成大部分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将进行飞行应用。

状态稳定 准确入轨

对火箭来说,控制系统犹如“眼睛”和“大脑”,控制火箭按预定程序稳定飞行,保持火箭姿态的稳定,完成导航和制导任务,执行火箭飞行中的各种飞行时序控制任务,使火箭可以把有效载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控制系统副总设计师杨超介绍说:“相比上一发火箭,本发火箭控制系统技术状态成熟稳定,仅更改了与本次任务相关的箭上软件参数,其他软硬件产品技术状态早已通过多发次飞行验证,都取得了飞行成功。”

参数改变提高了飞行软件对发射任务的适应能力,增强了火箭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杨超介绍,由于开展了硬件产品化和去任务化批量生产,而且飞行软件采用适应多任务弹道的一体化设计,火箭实现了控制系统对多种轨道任务的快速研制响应能力,降低了软件技术状态控制风险,有效保障了型号高密度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提升火箭的飞行可靠性,本次任务中,控制系统继续优化。这项技术增强了火箭控制系统的适应能力,成为长三甲系列火箭智能赋能的典型技术,自2020年首飞以来,已在多发次长三甲系列火箭飞行中应用。

加强安全管控 提高可靠性

为实现发射任务“无人员伤害,无产品、设备、仪器等技术安全事故”的目标,本次任务梳理了包含进场、交接、火箭转场等5个工作阶段、10个工作项目的技术安全风险,将风险管控措施和安全检查重点落实到各相关岗位,进一步实现了发射任务全过程技术安全管理工作“有意可循、有表可查、有点可考”。

发射队技术安全员王晨宇专门负责各岗位技术安全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发射队员工作涉及危险物品运输、储存、吊装等危险作业,发射任务参试单位多、人员多,安全生产非常重要。”

从火箭进入发射场开始,王晨宇通过查阅以往型号资料和现场观察、交流,识别了各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确定了风险点涉及岗位,制定了各风险点的管控措施与技术安全检查重点。他严格查找梳理了风险,并提醒发射队员在操作过程中重点自查,确保落实好各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安全生产贯穿于发射任务全流程的方方面面。在本次任务期间,发射队队员对发射场地面测发控设备的主、备份设备,地面设备内部冗余设计通路以及备份模件、模块,都进行了全面详细检修,确保火箭状态良好,有效排除了可能存在的故障风险,确保地面测发控系统能够有效保障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提高标准、严格要求,确保过程和结果双圆满;精心操作、精细判读,确保精细化、确认制工作扎实推进……长三乙火箭发射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最终打赢了重要一战。(苗珊珊)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