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始终致力于加快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监测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等卫星系列,并大力发展以卫星运营服务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充分运用航天型号研制中形成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航天技术向重大装备国产化、节能环保设备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并积极开拓新兴领域,努力推动航天技术和产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加快发展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推动航天科技和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2010年,集团公司研制并发射了17颗卫星。各种类型的卫星已被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林业、水利、环境监测、城乡建设等诸多方面。

卫星通信
  • 管理全国卫星通信业务空间段资源,通过9颗广播通信卫星,承担了全国260套电视节目、230套广播节目的安全播出和重大通信保障任务,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卫星通信系统产品(“动中通”、“静中通”、地面站、便携站等)广泛应用于公安、边防海警、人防、广电、海军等。
  • 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于“村村通”工程、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民生工程,推动社会资源共享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 运用卫星数字发行业务建设卫星数字农家书屋,为农民提供大量的音像读物和数字读物,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卫星遥感
  •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和气象预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全部纳入世界气象观测网。
  • 海洋卫星已纳入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在海洋污染监测、海洋环境和灾害预报、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研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 资源卫星成为国土资源调查与环境监测的主要信息源之一,在农业、森林资源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环境监测卫星为我国灾前风险预警、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提供天基决策支撑。
卫星导航
  • 研制生产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各种类型卫星导航定位终端,提供导航、定位、测速、精密授时和双向通信等服务。
  • 提供实时救灾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灾情信息快速上报与共享等服务。
  •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向渔业管理部门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南部海域已经有2万余艘渔船装备导航设备,渔民可利用北斗导航卫星短报文功能随时进行联络。
  •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水文监测系统,实现了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有效提高了灾情预报的准确性。
加快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力度,推动航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集团公司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高度重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并按照依托重大产业化项目带动整体产业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煤气化、碳纤维及其应用产业、长输管线输油泵、液压支架及电液控制系统、多晶硅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
  • 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成果通过鉴定,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长输管线成品油输油泵实现国产化。
  • 空客320系列飞机炭刹车盘实现国产化。
  • 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初具规模。
  •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包括多晶硅、电池片、组件、系统集成和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航天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
  • 增雨防雹火箭项目实现由提供单一产品向系列化、系统集成运营服务转变。增雨防雹火箭产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气象保障作用。在2010年广西、云南等西南五省区抗旱减灾中发射了数千枚增雨防雹火箭产品,有效缓解了旱情。
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积极开拓新兴领域
    “卫星及其应用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并被列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集团公司以此为契机,结合产业核心能力,加强了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新项目的系统谋划,与12家中央企业联合成立了电动车产业联盟。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将通过广泛融入到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健康科学、生态环保等产业领域,进一步服务、支撑、促进各产业领域发展。
  • 研制并发射了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结合;并借助航天器搭载资源,研制出多种特色生物产品。
  • 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蔬菜新品种,产量比适宜种植地区的主宰品种高出15%∼20%,部分区域可提高30%∼50%。同时,航天蔬菜抗病性好、耐低温弱光、生长势强。
  • 航天蔬菜新品种已推广到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福建和河北等25个省区。